第11版:春秋周刊

丁玲筹办文学研究所

王剑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0月12日   第 11 版)

1950年,丁玲担任中国文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她受到访问苏联时参观高尔基文学院的启发,也想在新中国创办一座培养作家的学校。

丁玲的想法与中央领导的思路不谋而合,毛泽东、刘少奇先后与丁玲谈话,让她尽快行动起来。丁玲便以中国文协的名义,向文化部写了建议书,很快获得批准。不久,丁玲担任了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委会主任。

在筹建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给予了具体而有力的支持,从紧张的预算中拨付了1800匹布,作为经费。丁玲看中了鼓楼东大街103号一个宅院,经过商议,按当时的交易方式,以200匹布外加几石小米,买下了这座大院。经过整修,又采购了5万多册旧图书,中央文学研究所便有了雏形。

1951年1月8日,中央文学研究所举行了挂牌仪式暨首届开学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界的“一个伟大事件”,郭沫若、茅盾、周扬、叶圣陶等嘉宾都来祝贺,典礼简朴而庄重。

丁玲为学员制订了“自学为主,教学为辅,联系生活,组合创作”的16字方针,课程内容涉及文学史、文学理论、现代文学等;强调学员的学习主动性,提倡学员之间的互学。因为丁玲的人脉关系,文学研究所的师资力量颇为雄厚,郭沫若、茅盾、老舍、艾青、郑振铎、俞平伯、叶圣陶、赵树理、何其芳等有影响的作家、学者,都担任过文研所的教职。

丁玲主动担任学员的辅导老师。她手里拿着学员的花名册,每当同学说出自己的名字,她对照名单端详一番,并“嗯”一声,生怕记不住似的。有时会把学员叫到她所居住的福巷寓所开座谈会。丁玲很真诚,给学员看稿子、提意见,总是一针见血,从不拐弯抹角,深受学员的爱戴。

中央文学研究所一共举办了8期培训班,培养学员454名。丁玲八十大寿时,有个学员赠她一首诗:“江南风雨塞北云,立笔横枪斩世尘。文章有声皆动魄,生涯无字更惊魂。”

2023-10-12 王剑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0813.html 1 丁玲筹办文学研究所 50,81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