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北京“中轴线”概念的人,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把中轴线上高低错落、跌宕起伏的建筑群,形象地比喻为“凝动的乐章”。
早在1932年,梁思成在《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一文中,总结中国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时,就提出了“南北中线”的说法。1944年,梁思成在新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首度公开使用“中轴线”一词:“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京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为一贯连续之大平面布局……为天下无双之壮观。”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致力于北京城的保护与规划建设。1951年2月19日至20日,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又一次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文章最后高度赞誉:“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蕴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
1951年4月,梁思成在《新观察》第二卷7—8期上发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他在文章第四部分“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轴线的特征”中写道:“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线对称如此钟爱与恪守。”并将北京中轴线形容为“是有音乐节奏”的,是有层次、有高峰、趣味深长的壮阔画卷。此后,“中轴线”一词作为北京地理术语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