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北大来了一位出身官僚家庭的学生,他生活优渥、养尊处优,常自觉高人一等,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做了些不得人心的事。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不少同学的反感。因此,有人写了“讨伐”他的告示,贴在宿舍外的墙壁上,一时间引来许多人围观,其中就有中文系的傅斯年。傅斯年看了,正好他也厌恶此人,于是,连夜写好“讨伐”,也贴在宿舍的墙上。一石击起千层浪,紧接着又有不少学生写了“讨伐”,群起而攻之,把这个学生骂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在这些“讨伐”的文章中,最为抢人眼目的是傅斯年所写。
消息很快就传到校长蔡元培耳朵里。一天,蔡元培专门给学生开会,他教诲傅斯年等人:“诸位在墙壁上攻击同砚,不合做人的道理,诸君若对他不满意,出于同砚之谊应当劝诫,这样做才是同砚的友谊。至于匿名揭帖,看着博彩,大肆挞伐,受之者纵然有过,也不易悔过,而施之者则为吃亏品性之开端。凡做此事者,今后都要洗心革面,否则这种行为必致品性沉沦。”
学生们听后都低下了头,深感愧疚,他们从蔡元培的教诲中得到这样的启发:一个人犯错固然需要有人指出来,但要用善意的方式,应维护犯错者的自尊,不能搞人身攻击。从此以后,北大校园再没有出现过“壁报讨伐”之事。
多年之后,已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教育家的傅斯年,曾不止一次地对朋友说:“我小时候虽然把《大学》念得滚瓜烂熟,却与小和尚念经一样,但那次蔡元培先生的教诲,让我大彻大悟,与人辩论,有理有据,不要达到顶点和争吵的地步,要尊重对手,纵使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但发表意见总得谦逊一点、冷静一点。”
蔡元培的教诲,语重心长,富含哲理,让傅斯年和参与“讨伐”的学生一生都念念不忘、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