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我国粮食产量在经历了“十二连增”和“十八连丰”后,总产已经稳定达到6.5亿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已经超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但与人均粮食占有量600公斤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明晰国内国际新形势和新变化: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饲料粮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粮食对外依存度快速升高,国际贸易变动对粮食安全影响加大;国内大豆产能不足在短期内难以缓解;极端天气多发频发;俄乌冲突长期化扩大化带来负面影响。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抓住“两个要害”,深挖粮食产能与潜力。要抓住耕地要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稳步提高耕地质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力度,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继续推进优质专用粮食指挥田创建,加快打造吨粮田、吨半粮样板。要抓住种子要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鉴定评价,持续推进粮食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培育壮大种业优势企业,支持种业基地县开展政企合作,加强种业市场监管,加快培育更多高产优质、抗病虫、抗倒伏的品种。
要构建“两辅机制”,注入粮食产能提升动力。要构建辅之以利机制,进一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加强精准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出台支持粮食生产专项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要构建辅之以义机制,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落实党政粮食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加快构建省市县乡村重农抓粮的责任链条。建立健全应急响应、信息共享、法治保障、督查考核机制。
要强化“两大支撑”,增强粮食产量提升韧性。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运用微生物等现代生物技术加快推进秸秆等农副产物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农业废弃物饲料化利用,拓展饲料供给途径。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探索多种形式“大托管”服务模式。二是强化装备支撑,加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农机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降低粮食生产环节机损率。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加强烘干、仓储设施等配套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田粮食生产系统的韧性。
要做好“两个管理”,实现稳产增产。要加强粮食收贮管理,实现颗粒归仓,粒粒入口,对粮食收获入仓前的处理流程制定统一标准,对入仓的粮食加强鼠害、病害防控,降低贮存加工过程的损失。要强化作物田间管理,按照不同作物生长时期的养分水分需要进行水肥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控。备足生育期短的燕麦、荞麦等杂粮种子,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等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确保不减产或少减产。
要统筹“两个市场”,拓展粮食产能提升空间。我们要合理把握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稳定和扩大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深化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农业合作,巩固与东南亚国家的农业贸易合作,加强中亚、中东欧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粮食交流与合作,提高进口保障能力。要主动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鼓励大型粮食企业做好内外联通的粮食供应网络。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对全球粮食供求情况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