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主席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所致贺信,精辟阐释了共鉴中华文化之美、共谋文化传承创新、共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对于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荣绽放,广泛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擦亮中华文明“金名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五千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淬炼出最优秀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中最灿烂辉煌、最绚丽夺目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财富和宝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今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极大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文化密码,在开放包容中熔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制度文化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经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政治制度层面的戊戌变法和思想文化层面的新文化运动渐次展开,仁人志士开始在中华大地上致力中西交融、探索旧邦新命。即使在历史最低谷,中华文明在师夷长技的同时,也从未放弃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而盲目照搬。相反,中华文明从“西风东渐”走向“西风东鉴”,在西化与复古之外走出第三条道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的精神从被动转向主动,中华文明展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以铸魂,文以润心;文明立世,文化兴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贯通古今。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充分调动马克思主义资源,同时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是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三是广泛汲取人类文明资源,同时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三种资源、三大转化,归根结底是要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三种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根基、以中国为立场、以文明为尺度,才能使三大文化资源相互赋能,有机融合。眺望前路,既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尤须以精神之力排除千难万险,尤须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厚植文化自信之基、激扬文化自强之势,以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焕发中华文化时代光彩,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既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既有利于中华文化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有利于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赓续传统、面向未来,书写文化自信的时代华章。今日之中国,中华文明闪耀着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华,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可信”展示的是中国的公信力,“可爱”展示的是中国的温润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我们应用心用情、积极发声,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和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在叙事方式上,应以默默浸润、细微切口、日常情感的动人力量,增强受众对中华文明的亲近感;在传播渠道上,应加强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依托和借力,让传播更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在传播主体上,应发挥非官方主体力量的补充作用,让民间传播成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一抹亮色;在价值表达上,应寻找既能够展现中国文化标识性、本土性、独特性,又能够为全球所共享的价值点,着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