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一张说明书,却要么字号小得看不见,要么读完一头雾水——这就是一些药品说明书给人的感觉。究竟是“说明”书还是“天书”?为什么阅读起来如此不便?实在令人不解。
药品说明书的第一要务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适应哪些病症、服用剂量是多少、有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这些都需要通过说明书来了解。因此,“小字号”并非小事,而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近年来,多位全国和地方政协委员呼吁有关部门对药品说明书进行管理和规范。例如,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李碧影向全国政协提交了相关提案;2022年,山东省政协委员逄春阶在媒体上表达了对该问题的关注;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政协委员胡方钻研政策、调研走访,推动解决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是国家药监局,还是新近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都就这一问题作出了实质回应。例如,明确国家鼓励相关企业提供语音、大字、盲文等无障碍格式版本的标签、说明书;明确今后相关药品在印制说明书时需分简化版和完整版等。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地方的有益探索和改进,这些迹象都表明,这一困扰公众多年的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现行政策中,几乎都将药品说明书的问题列为适老化改革议题。笔者却以为,这不仅仅是个适老化问题,也不单纯是哪个群体面临的问题。毕竟,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药箱,每个人都需要跟药品打交道。6号字、8号字,年轻人看起来未必就不费力;老人读不懂的专业词句,年轻人也不一定就懂。因此,不管有多少因素制约着说明书上文字的大小和内容,改革的指导方针,都应是面向普通民众,推广清晰可辨、简明易懂的药品说明书,让其回归说明书的本质,而非一个专业的“学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