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不预设任何特定应用或使用目的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旨在通过现象和事实的观察,获得科学发现和颠覆性的技术发明,其成果通常表现为新原理、新理论、新规律、新技术或新知识。
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通过深入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的本质,不仅发展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也为破解健康、农业、工业、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难题提供了“源头活水”。回顾历史,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引领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放眼当下,人类在疫情防控、疾病诊治、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解决方案都源于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展望未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或将促成系统性理论体系的形成。面对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属性及学科特点,发达国家以生命科学中最基本、最普遍和最具有指导性的问题为重点,展开了长期深入的布局和支持。我国应从生命科学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出发,切实加强基础研究,立足国情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建立长期稳定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机制。在政府相关计划中,设定生命科学在基础研究投入中的占比、基础研究在生命科学投入中的占比两个指标,以此加大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时,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解决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建立针对生物学高水平研究团队的择优稳定支持体系。遵循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针对生命科学研究的灵感瞬间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通过指向性竞争的方式选择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团队给予滚动资助与支持,使其聚焦关乎我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和关键科学问题持续攻关,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发现。
鼓励跨学科团队开展建制化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交叉科学部等职能,鼓励理论生物学家、实验生物学家、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等,共同研究生命科学中的复杂问题。通过发布中长期科技路线图等方式,明确重大问题和重点方向,引导各方在科技计划中支持设立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探索建制化的跨学科研究平台的构建等,促进整合研究范式、研究手段的建立和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