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自国家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鉴定体系已经建立,存量居全球前列,杂交育种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新品种科研转化水平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示范区时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培育突破性高端高质农业新品种为核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但相比于国际种业科技前沿,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龙头企业培育、科企协同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有一定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和育种材料的改良创新,开展育种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在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先进性的基础上,将人才、技术、科研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的情况纳入考核机制,引导科研机构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研发突破性新品种。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科研成果在产业化应用中的商业回报适度向研发人员倾斜,激发种业科技研发人员参与基础研究的积极性。
二是做强龙头企业。加强对种业企业资金支持,利用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带动市场主体积极投资。鼓励种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形式,不断做大做强。支持强化龙头种子企业全球产业链布局,加强关键研发技术突破,不断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国际竞争力。
三是推进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为支撑、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种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系,强化种业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能力。完善“产学研”种业创新运行机制,推进种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促进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新品种的选育。探索建立共享机制,支持科研院所育种仪器、设备设施、测试程序软件,以及粮食、油料和重要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抗病虫和耐盐碱的基因与企业共享,加强关键技术科企联合攻关。
四是优化政策环境。对现有种子法等法律法规适时修订完善,鼓励农业大省研究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范种业研发机构、涉种企业、制种大户、种农之间的法律关系。健全种业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划定产权归属比例标准,保障原始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立法,实施更为严格的新品种登记制度,提高种子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完善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加大侵权行为惩罚力度,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