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市农科院科技支撑,围绕种源培育、产业提质等科技创新的难点痛点,每年实现一些项目的突破”;
“全力发展智慧农业,在特色点位上下功夫,加强对学生智慧农业的启蒙”;
“很多古老的地方品种、稀缺特色原生种源可能大多都是散落在林间溪畔、田间地头、老百姓的宅前屋后,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
这是6月14日上午召开的上海市金山区政协七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常委们围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的热议。对于参会的常委们而言,围绕主题皆能侃侃而谈,但问及这是第几次为促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大家似乎都记不清了。
换言之,金山区政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先行区建设,一直在路上。
2018年5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金山区调研时强调,金山要努力成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简称“两区一堡”),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共金山区委随后召开全会,将“两区一堡”确定为金山发展的战略定位,推动落实。
党委有决策,政协有行动。金山区政协于2018年7月举办首场专题协商会,围绕“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努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12名委员就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强化规划引领建设美丽乡村等踊跃发言。此后,在区政协半年1场、3年连续6场的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会上,围绕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相继有67名委员建言,提出260余条具体意见。区委、区政府领导及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现场积极回应,委员建议被及时吸收转化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
在深入学习中央、上海市委有关乡村振兴工作决策部署要求的基础上,区政协实施“四个”系统整合,即:将专委会、界别、地区联络组的三方面优势整合起来,将区内调研视察、区外学习考察的两方面成果整合起来,将村居民、村居干部、街镇、专家等多方面意见整合起来,将线下、线上的资源整合起来。提出“三在先”,即:先征求党政领导最想要政协提供的智力支持,先了解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先征集党派团体、政协委员地区联络组的意见建议。从而确保围绕乡村振兴的建言献策能实现“三紧扣”——紧扣党政中心工作、紧扣民生现实需求、紧扣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围绕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委员们结合调研待泾村的实践探索,提出要带领农民走上“五金”,即:“租金+股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增收之路。
“望、闻、问、切”四诊法源自中医“医祖”扁鹊,金山区政协委员为了着力提高履职质量,果断借鉴之。“望”,就是深入一线,直观感受乡村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闻”,就是进村入户,就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听取村民想法意见;“问”,就是监督检查,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每年带领政协常委和部分委员,既对尚未落实的意见建议了解情况和实施“跟踪监督”;“切”,就是专题分析,协商前委员就议题进行研讨、作出初步判断,协商中综合考虑上述情况进行建言、提出建议,协商后开展专题视察进行评判或提出深化意见。
“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民要致富,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收入,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更有获得感。”区政协委员们始终关注农民富裕这一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大家加强跟踪调研,许多意见建议被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吸纳编入了《上海市金山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金山区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规划计划、政策文件。
连续几年的努力,成效得到显现。2018年,金山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05元,同比增长9.6%。2019年达到31336元,同比增长9.4%。2020年,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收入同比增长5.3%,达到33028元。
金山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老百姓揣着“钱袋子”,承担好全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的劲头就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