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期四天的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深化了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多个大型行业论坛通过搭建多种合作平台,让中外出版业者充分交流,强化中外出版链接。其中,由北京印刷学院、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的首届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聚焦“融媒体环境下的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和“跨国出版公司的融媒体发展”两大主题,共话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中国民主促进会是八个民主党派中唯一以出版作为主界别的参政党。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出版教育事业的高度融合,促进中国教育出版界的深入交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国内外融媒体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举办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很有意义。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版对促进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融媒体时代的新型传播形式带来了划时代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模式变革,对出版教育提出了如何适应新业态要求的时代课题。不管是融媒体环境下的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还是跨国出版公司的融媒体化变革,都为出版领域国际交流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需要国内外的学界、业界共同探讨解决。
出版业如何在融媒体传播中创新发展?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明互鉴理念的新型国际出版人才?中外专家在热烈的交流探讨中凝聚共识。
以出版促文明互鉴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版作为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和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在促进中外文明互鉴、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国际出版交流与合作,各国人民互相学习、彼此了解,推动着人类多样文明和多元文化的互通互补、共同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文化和认知共识。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曹文军认为,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首次举办出版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是一大创新,学校将持续把论坛打造成为国际化的出版发展教育交流平台,推动形成国际出版业的共识性学术成果和话语体系。学校将以本次高峰论坛为契机,携手国内外专家共同探索融媒体时代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国际出版理论与实践创新相融合,建设国际出版人才培养平台和国际出版高端智库,更好地实现传播人类思想文化成果、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使命和责任,助力全球出版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中国出版界不断加强与世界出版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介绍中国重要成就、经典文化的出版物走向海外,让世界更全面、立体地了解真实、美好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出版教育是赋能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助力行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要以国际视野、国家站位、行业视角来重新认识出版教育的新角色新功能新使命,要学习古今中外出版经验,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立意高远,放眼世界,做好新时代出版教育工作。
融合发展开辟新路径
融合创新,是当前出版业面临的关键词。
融媒体发展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整体趋势,随着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消费方式呈现出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特征,全球出版业都在加快推进出版业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一批领先的国际化出版集团,在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版产品从纸质书,向电子书、有声书、知识数据库、数据产品、在线娱乐产品等形式延伸,产品形式和运营模式快速迭代,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知识需求和发展需求。
英国出版家、国际出版商协会前主席理查德·察金在发言中谈到,新的媒体技术给出版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创造了新的市场渠道、新的营销媒体,找到了接触潜在读者的新方法,让出版业更加丰富多彩。适应技术的变化,积极转型升级,是出版机构成功的路径。
数字技术发展给国际出版业带来共同挑战和机遇,如何运用科技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如何利用新技术应用,开发数字化产品、提供数字化服务、开展数字化运营?如何促进科技与出版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化的出版模式……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副总裁柯乐迪提出了“加强出版产业的可持续性,增强出版产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两方面的应对思考。在企业运营方面,她认为要把握社交媒体和音频资源的广泛使用为出版产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机会,寻求方法和策略吸引并激励新生代读者。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以融合发展服务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出版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表示,未来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将沿着从“相加”到“相融”,从“内容”到“服务”,从“技术”到“应用”,从“数字”到“数智”,从“产品”到“生态”的趋势和路径持续推进。
人才为出版赋能
人才培养,是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立足出版业的融媒体发展趋势,推动出版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明互鉴理念的新型国际出版人才,已成为出版教育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介绍,出版教育为出版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他坦言,面对人工智能大趋势,出版教育如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出版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希望与出版业界的各位专家一起,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优秀的国际出版人才是引领国际出版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需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和卓越的国际交流能力,推动知识资源、思想成果和多元文化的国际出版互补交融,让不同国家的受众学习、分享不同形态的人类文明成果;并且能够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熟练运用前沿技术制作出版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数字化消费需求。
北京印刷学院院长田忠利认为,出版类高等教育需要紧跟出版国际实践,加强国际出版理论研究,构建国际出版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明互鉴理念的新型国际出版人才。他介绍了北京印刷学院所进行的探索:一是“走出去”,与国际出版类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二是“请进来”,创立“留学北印”品牌;三是“场景化”,在国际交流场景中探索“实践育人”。“学校应立足融媒体趋势下人类文明互鉴和出版发展的新需求,加强与全球出版院校和出版业的密切合作,全力构建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出版人才教育体系。”田忠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