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的首届集善助残公益论坛在京举行,活动主题为“推动助残公益现代化”。
什么是助残公益的现代化?如何推进现代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表示,现代化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体现,助残公益现代化,与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关。
记者:你如何理解“助残公益现代化”?
龙墨:“现代化”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从小就听到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么多年来,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助残与公益事业也随着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在各类慈善组织、公益组织快速增长,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认为,助残公益的现代化体现在能够紧跟时代,符合党和政府的要求,符合社会的需求,符合残疾人的需求,与时代发展进步相契合。
我们提出“推动助残公益现代化”这个主题是符合国家发展大势的,助残公益也到了要进一步强调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现代化就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体现,我们希望助残公益要跟时代的进步、国家的要求、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适应和相关联。希望我们能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帮助助残公益在多方面适应现代化所需,适应残疾人所需。也希望能不断深入探讨助残公益如何助力8000余万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如何让物质和精神文明在公益资助中同步发展,如何让社会对残疾群体更包容,通过理念、科技、方法、手段等多种方式,帮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记者:明年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就成立40年,这些年来,机构提供的服务如何伴随着国家发展升级迭代?
龙墨:这40年间,在起始阶段,我们更关注通过筹款来解决“有和无”的问题。
当时,我们没有残疾人康复机构、康复技术、康复手段和康复能力,没有高科技含量的辅具来解决残疾人的生理缺陷问题。因而,在这个阶段,我们解决的是残疾人的最基本问题。
到现在,助残公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变化和进步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全社会对公益的认知和理解在加深;其次,助残公益的理念、技术和手段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针对听障人士,我们现在不仅关心他们能不能听见,还要关心他能不能听好;对于肢残人士,我们不仅要给他们轮椅,还要加强对轮椅进行适配,符合个性化需求等。社会组织,例如基金会,也要从多个方面发力,不仅是筹款和实施项目,还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生理、心理等层面的个体需求。可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些进步和变化与国家提倡的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根据你的观察,现阶段的助残公益项目具备哪些现代化特点?
龙墨:我认为在残疾人康复领域,现代化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产品跟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比较熟悉听力领域,记得20多年前我到一些基层服务,发现不少听障孩子连助听器都没有,主要靠老师大声,甚至到叫喊的程度教孩子听和说。助听产品技术进步可以飞速发展来形容,助听器从模拟到半数字到全数字,从没有耳蜗到有人工耳蜗,从耳蜗全部依赖进口到实现国产,使不同程度听力障碍患者均能通过这些辅助器具重新回到有声世界,进步巨大。
我们也注重人的全方位需求,不光是生理方面的,还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例如,我会于2011年启动的“我送盲童一本书”项目,为全国各地盲校、特校的盲童及低视力儿童捐赠盲文读物;2016年发起的“爱心随行,一路相伴”公益徒步活动以及筹备开展的“集善益块走”,“倡导全民参与、人人公益”;举办“三菱友谊杯”足球赛、孤独症儿童和健全儿童融合足球活动等。让残疾人通过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现在,公益项目也在思索如何针对从全生命周期给予支持,从出生到老年,甚至从残疾预防开始,这都是现代化发展理念的体现。这些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残疾人、大量的失能老年人等群体。
记者:助残公益如何迈向现代化,你有何展望和建议?
龙墨:从国内外特别是国际经验来看,公益事业一定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壮大的,助残公益会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程度而提升。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也强调了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我想这些就是未来助残公益的发展方向。
我希望残疾人群体能得到更加普遍的关注,人人公益、全民公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希望党和国家出台更多政策,健全助残公益的相关体制,促进规范化发展,让管理更加人性化,让捐赠更加便利,受助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