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国家治理内在地要求全社会广泛参与和协同治理,其核心是与多元主体密不可分的,对不同主体的利益和行动进行整合和协同是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从实践来看,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诸多重要原则和体系的构建运行,是以协商民主的形式来体现和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全面发展协商民主作出战略部署。
推动协商民主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关键在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同时,让包括各界别群众、各党派等在内的多元政治主体更深、更广地参与国家治理,不仅体现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广度与深度,更是推动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历史实践充分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现代化社会中要确保各类主体有效率地各尽其责、相互协作、彼此配合,党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其带领、动员、赋能社会多元主体的组织核心作用不可或缺。
推动协商民主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离不开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平台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事、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推动协商民主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意味着协商民主与当代社会各领域更深程度的融合。只有寻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兼顾多方利益均衡,实现“多赢”“共赢”,才能真正推动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要进一步向社会各领域延伸,与大众群体对接,与各种社会组织建立联系,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成为多元共治系统中链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重要纽带。针对数字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人民政协还应积极向数字空间拓展,主动参与网络社会治理实践,适当吸纳新媒体、数字文创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和泛数字经济产业中的自由职业者加入政协,从而将党和政府的意志传达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为社会公众、组织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提供规范的制度平台。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