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财经周刊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续写保障油气能源安全新篇章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1月17日   第 10 版)

王宜林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在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作出此战略部署,意义重大。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业要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责任,亟须处理好保障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整体辩证关系,全力为我国建设能源强国作出贡献。

新时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自主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国家能源安全基石不断夯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要求的深刻变化,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石油工业全力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特别是2018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以来,石油工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供给、消费、技术、体制等方面坚定不移推进行业革命与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成就。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成效显著,进口多元化格局不断深化。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等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决策部署,国内各油气企业聚焦重点盆地、潜力区域以及新型领域,全力加大勘探力度,坚定不移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2019-2025),在陆上、海域和页岩油气勘探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性发现,实现了原油储量、产量双增长。2012-2021年,我国新增原油探明技术可采储量累计达到19.74亿吨,储量接替率达到98.4%;2022年我国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增长至2000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年增量连续10年超过100亿立方米。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此外,我国油气进口来源进一步多元化,石油进口集中度不断下降,分散了原油进口风险。陆续建成西北、西南、东北、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液化天然气(LNG)接收能力增至近亿吨,天然气进口来源国增至近30个国家。

石油行业持续推动消费革命,推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石油行业坚持节能优先方针,不断完善能源消费侧管理,强化能耗强度控制。2012-2021年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从4.5亿吨增长至7亿吨以上,同时单位GDP的石油消费强度持续下降,年均下降2.8%。我国以年均4.6%的石油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国内GDP增长。石油行业为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随着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低碳转型不断加速,天然气消费持续增长。2012-2021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35亿立方米,年均增速10.6%。2021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为9.3%,较2012年上升4.5个百分点。以煤改气为核心的北方清洁取暖转型有力地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对降低PM2.5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贡献率超过30%。

炼化产能实现跨越式增长,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12-2021年,我国炼油和乙烯产能加速增长,国内炼油能力由7.2亿吨/年增至9.2亿吨/年,乙烯能力由1695万吨/年增至4953万吨/年,均达到世界第一。10年间,我国炼厂平均规模由310万吨/年增至458万吨/年,千万吨级炼厂数量由22家增加至35家,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由7套增至26套,百万吨级芳烃装置由3套增至12套。聚集效益和规模效应增强,形成了以国内原油资源为中心的东北、西北地区石化产业基地,以进口原油为主、紧贴市场中心的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石化产业集群。同时,石油行业通过自主创新、攻关开发,行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炼油技术、装备和工程施工能力、油品质量标准等已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炼化行业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通过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不断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能源减排作出贡献。

油气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形成市场化“X+1+X”行业体系。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中国油气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在石油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取得重大进展。在上游领域,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有效提升了资源接续保障能力。在中游领域,2020年国家管网公司转入实质性全面运营阶段,构建“全国一张网”,提升集约输送和公平服务能力,保障油气能源安全稳定高效供应。在贸易领域,油气进出口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原油进口权与进口原油使用权逐渐放开,建立起以规范的资质管理为主的原油进口动态管理制度,提升了国际国内资源利用能力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在下游领域,政策导向由“宽准入”向“严监管”转变,促进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竞争格局向好发展,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在金融领域,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原油资源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流动性不断加强。

石油储备和国际合作初具规模,为石油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石油安全底线,统一组织、统筹谋划,继续大力推动石油储备建设,在保障石油供应、平抑市场波动、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规划目标,稳步推进三期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并与商业储备、生产企业库存共同构成了石油储备体系,总储备规模可满足90天以上的净进口量,较2012年大幅提升。石油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促进石油储备更好地发挥保障作用。同时,主要油气企业持续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加强国际油气合作,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合作区一批重点油气项目落地投产,构建起多元化的油气供给格局,国际化规模实力不断增强。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2亿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百年大变局下更加重视油气能源安全意义深远

近年来,全球能源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乌克兰危机加速全球能源格局调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能源地缘博弈等风险不断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油气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油气行业清洁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油气能源安全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我国油气安全稳定供应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油气消费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石油、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7.15亿吨和3305亿立方米,分别较“十三五”初期增加了1.7亿吨和1342.9亿立方米,而同期国内自产原油产量基本稳定在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虽然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仍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对外依存度仍在上升。另一方面,国内原油稳产、天然气增产的难度不断加大。据测算,我国石油消费峰值在2025-2035年,达到年消费7.8亿吨左右,之后逐步下降,到2050年预计石油消费仍在3亿吨以上。天然气消费峰值预计出现在2035-2040年,达到年消费量6000-7000亿立方米,之后逐年下降,预计到2050年仍在4100亿立方米以上。石油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双碳”目标下,预期油气在较长时间内仍将是主体能源,2040年前油气占比将保持在30%左右。未来20年油气对外依存度均高于或接近50%,长期高比例依赖进口的状态不会改变。

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全球能源的稳定供应受到持续冲击,我国油气安全稳定供应压力也相应增加。美西方将能源供应政治化、武器化,借此实现全面削弱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标,能源领域的政治风险将长期存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高度不确定性,各国通胀水平高企,一旦美国、欧盟等陷入经济衰退,全球能源供应可能面临能源危机和局部产能过剩的交织并存局面,能源领域大幅震荡的周期也将缩短。同时,能源危机也唤醒了各国能源安全意识,能源独立成为大国战略标配,主要能源大国根据自身利益组建“小圈子”开展零和博弈,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面临“碎片化”和“无序化”的风险。

国际油气合作困难和压力增大。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全球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的战略布局。与资源国合作方面,乌克兰危机的“破窗效应”可能被复制,部分国家可能会倾向采用武力手段维护安全利益,因能源引发的局部战争和冲突风险有所增加,这将对我国海外能源合作、供应来源地、运输通道等的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推动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安全共同体的难度将加大。油气进口方面,短期看,我国油气进口遍布东西半球几十个国家,但集中度相对较高。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50%)和俄罗斯(16%),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亚(25%)、澳大利亚(26%)和俄罗斯(10%)。随着俄罗斯石油出口逐步遭禁,欧洲、日本、印度等俄石油主要进口国正加快寻找替代来源,欧洲、日本能源企业加速布局卡塔尔LNG项目,我国在中东的能源贸易与投资合作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乌克兰危机冲击我国际能源合作及进口安全战略布局,主要能源企业将面临美国持续的“调查”压力。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提高油气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几点建议

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不断增强油气自主保障能力。立足国内,坚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不动摇,促进国内原油年产量2亿吨并保持稳定,天然气年产量2000亿立方米并持续增长。继续贯彻“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拓展海上”方针。西部新区要突出风险勘探,围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目标,寻求“四新领域”(新盆地、新区带、新层系、新类型)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与发现,确保油气储量持续增长;东部油田稳产要全力延缓老油田递减,围绕“控制递减率”和“提高采收率”两条主线,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油田开发方式重大转变,实施老油田挖潜,确保老油田可持续发展;海上油气要大力实施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继续推动海上油气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深水、超深水勘探开发能力,推动海洋油气产量稳步上升;攻克深层-超深层、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推动深层超深层深水油气规模效益开发。按照“常非并举、有序接替”的原则,大力推进非常规油气开发。立足解决非常规油气资源经济有效难题,研发突破核心技术装备,支撑致密气稳步建产投产、页岩气和致密油快速建产投产、煤层气和页岩油效益开发、油页岩和天然气水合物战略突破。全面推进石油工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油气田、智能炼化、智能销售,通过企业技术进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设立国家油气资源风险勘探基金,确保低油价时期勘探投资不降。综合运用财税政策鼓励低品位资源与老油田开发,对无效益产量进行单独考核。取消“地板价”政策,或免除风险收益金上交,将该部分资金用于国内企业保障国内原油增储增产上,确保国内产量发挥“压舱石”作用。

有序推进“绿色发展”计划,实现我国石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石油企业应立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大力推进油气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低碳创新布局、推动清洁生产和与新能源的协同开发、积极开展低碳国际合作,推动油气业务绿色发展。应大力推动石油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产能,推动石油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推动石油加工转换环节减排,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有序推进风光电能替代,探索生物燃料、氢等与油气管道运输的协同。充分挖掘天然气多元化利用发展潜力,加快天然气发电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鼓励油气企业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增强石油行业供应保障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大石油央企间矿权区块流转,完善油气生产与生态环保协调政策、优化油气资源税有关政策,积极鼓励风险勘探。完善国家储备与商业储备、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储备体系。扩大储备规模,使石油的储备规模达到100天以上净进口量水平,天然气储气规模达到年消费量的16%。增强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压实供气商的储气调峰主体责任,调动多方建设储气库积极性,加快储气能力建设。合理控制油气消费增量,持续优化用气结构,新增气优先保障居民用能和清洁取暖需求。

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和资产结构,高效发展国际油气合作和海外投资贸易业务。新形势下,应继续加强与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推进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建设,确保有规模的权益油气量和有保障的油气进口量。坚守中俄能源务实合作不动摇,打造更有韧性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与陆上周边油气资源国的互利合作,控制海上进口风险。与中东、非洲、南美地区资源国加强政治、外交、经济等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拓展油气合作“朋友圈”。主要石油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油气市场动态,把握油气投资周期规律,积极进入油气前景地区,退出、暂缓或谨慎进入高风险地区。鼓励油气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天然气和LNG供应基地建设,形成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海外天然气资源供应体系。按照海陆平衡、长短结合、留有余量、分散多元的原则,不断优化全国天然气进口资源池配置。综合利用外交、金融、军事等手段,确保油气通道安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2023-01-17 王宜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6946.html 1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续写保障油气能源安全新篇章 36,94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