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秋菊
说起我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济宁,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这里是孔子、孟子的故乡,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也有孟庙、孟府等4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多没来过的朋友却不知,济宁还是另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那就是京杭大运河。
听济宁老人们讲,古运河几千里,其中济宁段约460里。《马可波罗游记》中曾记载,“离开济南府,向南走三日,沿途经过许多工商业兴盛的大市镇和要塞……第三日晚上便抵达济宁,这是一个雄伟美丽的大城,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
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让济宁人着实骄傲了好一阵子。毕竟,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在世界上也并不多。而让老济宁人更加自豪的是,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穿越了漫长时光,如今在这座城里,还是“活”的。
最有代表性的体现,在两条巷子里,那就是竹竿巷和宣阜巷了。
据史料载,济宁老城有四座城门,分别是南城的宣阜门、北城的宗翰门、东城的绥华门和西城的萃城门。宣阜巷自然就在宣阜门附近。作为山东省首批文化历史街区,宣阜巷聚集了许多具有大运河风情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面塑、刺绣、小铜唢呐、内画鼻烟壶、董氏古兵器、剪纸等,有些传承人还在这里开办了实践性体验馆。有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随时走进去,亲手操作,体验老济宁城留下的民间文化记忆。
相比于宣阜巷,伴随元代开凿运河应运而生的竹竿巷更为古老。这里历史上曾是以经营竹编、土产、杂货等为主的手工业作坊区,布局完全依运河而建——两侧房屋顺河罗列,主巷道顺河延伸。一些垂直的小巷将主巷道与河边码头连为一体,保障了商旅和住户的交通便捷。当地老百姓将竹竿巷亲昵地称为“老龙戏水”——狭长的巷子如同一条龙的身子,龙头扎进大运河里,各条垂直连接码头和主巷道的小巷,就如龙爪……1985年,整条巷子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竿巷和宣阜巷处于济宁市区名胜古迹聚集的核心区域,当地沿运河而建的古代文化遗存,多数都在附近。比如始建于唐代、经过历代复建的中国名楼太白楼,就位于老运河北岸,东边是老济宁的文化中心土山,南边就是老运河的码头竹竿巷。还有东大寺,始建于明朝初年,是全国知名的古建清真寺,也是老济宁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明月楼、得月楼等。
值得赞叹的是,两条巷子在今日百姓生活中依旧不可或缺,可谓四季热闹、日夜繁华。当地沿运河而生的生活方式、休闲文化,如今还在民间延续着。吹着运河习习微风,凭栏看着舟楫往来,老人们来这里打牌、下棋、散步,年轻人来这里泡吧、赏景、品饮美食,穿过古香古色的街道,如同穿过历史,感受着这座城不老的文化印记和烟火气息。
倘若在巷子里遇到那位推着三轮车、数十载如一日卖炸糖糕的老爷爷,您一定要等到他架起炉火支好油锅,麻利地把白糖芝麻包到面里滚成小圆饼状,再炸至金黄飘起捞出……这糖糕,可是济宁人最爱的传统美食之一,外酥里嫩、甜美可口,咬一口就让人欲罢不能。我的父辈们常常说,那是他们小时候最渴望的解馋之物,没想到时光轮转,到了现在,依然还受到小孩子们追捧。
当然,巷子里也能找到济宁地区特色传统名小吃甏肉干饭,这也是运河文化的一个印记。甏是一种陶制食器,以甏烹制肉起源于元朝。据说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南方的大米从水路运往北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渐渐发现,用甏炖的肉佐以大米饭非常好吃,逐步形成地域小吃,即甏肉干饭。后来,越来越多的佐料先后加入,甏肉干饭也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喜爱,成为济宁最有名的小吃。
说到这里,笔者真的馋了。离开家乡工作生活在京城多年,每每想起家乡运河边的老味道,都是心暖而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