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代代相传的不只是紫陶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22日   第 08 版)

作者:刘建华

写紫陶技艺传承人田静的想法由来已久,而写田静,就离不开建水紫陶。

紫陶诞生于云南东南部的一座古城建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所谓历史悠久,是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南诏龙兴元年)南诏政权就在此筑城,迄今已逾1200年。城内古建筑群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城内翰林街的“朱家花园”气势恢宏,亭台楼阁,九曲十回,堪称明清时代古建筑的典范。1389年修建的朝阳楼(又称迎晖门)屹立在古城东面,这座厚重古朴的城楼上书“雄镇东南”四个大字,见证了沧桑岁月,如流光阴。紫陶诞生于此,源流久远,古韵悠悠。

所谓文化灿烂,是建水古城有“文献名邦”之称。古城内有云南规模最大、全国位居第二的文庙(孔庙),距今已有737年。经过历朝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其建筑水平和保存的完好程度,均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历朝历代,儒学文化深深浸润着这座古城,与云南的边疆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绽放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之光。紫陶诞生于此,文气厚重、文脉绵长。

之所以写建水紫陶,是因为紫陶技艺、紫陶器具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内地与边疆不断融合的进程。

元明清时期,一批江西、湖南、江苏等地制瓷匠人陆续来到建水,带来了瓷器的制作技艺。匠人们后来发现古城边有一座五彩山,分布有五种颜色的泥土。他们尝试用五彩泥土烧制陶器,终于烧制出全国绝无仅有的五彩陶,五彩山下由此形成了专事陶器烧制的碗窑村。这些内地的匠人定居建水,与当地各个少数民族相睦共处,将紫陶烧制技艺一代又一代地薪火相传至今。

紫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静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传承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田静与她的兄长田波对紫陶技艺的传承和归纳、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她苦练技艺,创作的紫陶精品美轮美奂,远近闻名;她履行政协委员职责,不断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呼吁和发声;她不计报酬授业带徒,将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非遗”义无反顾地传承下去。以她为代表的一大批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正在以自身奋斗,践行着党的二十大对中国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谱写着激越的青春乐章。

2022-11-22 刘建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133.html 1 代代相传的不只是紫陶 34,1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