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义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时强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应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样板。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省市在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率先突破,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截至2022年8月底,京津冀三省市铁路营业里程达10848公里,高铁已覆盖京津冀所有地级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21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106微克/立方米)下降6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88%。2021年北京市PM2.5降到了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降到2021年的8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产业协同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6万亿元,是2013年的1.7倍。京津冀三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002元、47449元和2938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长分别为7.8%、7.4%和7.6%。
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由2012年的2.35上升至2020年的2.79,年均增长率为2.17%。2012-2020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由4.74、2.49和1.58上升至5.75、3.04和1.87,年均增速分别为2.44%、2.53%和2.1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1%)。但是,京津冀三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依然较大,北京较高、天津次之、河北较低。
从京津冀三省市来看,2013年三地人均GDP分别为10.06万元、7.13万元和3.33万元,到2021年分别达到18.4万元、11.37万元和5.42万元;2013年河北相当于北京的33.10%,到2021年变化为29.46%;2013年天津相当于北京的70.87%,到2021年变化为61.79%。从京津冀区域来看,京津冀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但同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相比,京津冀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2.79、3.34、3.51;京津冀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2.17%)虽高于珠三角区域(0.89%),但低于长三角区域(2.33%)。从三大区域各省份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6.07)、北京(5.75)、江苏(3.65)、广东(3.51)、浙江(3.16)、天津(3.04)、安徽(2.10)、河北(1.87)。可见,京津冀区域中河北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成为京津冀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短板。
综上所述,从京津冀区域来看,北京和天津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而制约京津冀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短板在河北,应着力提高河北的全要素生产率。从全要素生产率构成来看,京津冀三省市的劳动生产率上升较快,而资本产出率均呈下降趋势。资本产出率成为制约京津冀三省市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短板,应着力提高京津冀三省市的资本产出率。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逐渐由以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以生产率提高为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把全要素生产率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的重要指标。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应率先将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等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是充分发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积极作用。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必须通过技术提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发挥创新人才积极作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发挥好各类人才的作用;河北应主动承接京津优质创新资源,注重引进具有深厚科学素养、能力突出的创新人才。同时加快将教育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创新基础。
三是规范资本行为,着力提高资本产出率。一方面,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资本具有逐利性,资本的无序扩张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京津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北京在数字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赋能河北传统产业,推动河北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河北机电制造业发展,提高先进制造业比重,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是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产业)、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京津冀优势产业,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