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红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2022年新年伊始,国家图书馆携手阅文集团发起“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以“让中国字源远流长,让好故事生生不息”为主题,通过甲骨文与网文的跨千年碰撞,以网文助力古老的甲骨文在数字文明新时代焕发生机,完成了一次经典传统文化活化和传播的经典案例。
先是在2022年元旦前夕,“2022阅字如愿”网络互动小游戏正式发布。在互动过程中,用户学到了“虎”“犬”“贝”“吉”等甲骨文,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一时间手机刷屏,分享页的打开率一小时后便已高达63%。到1月10日,已有83万人次参与互动。
元旦当天,“甲骨文+网文跨千年展”在天津“国图·津湾文创空间”开幕。截至1月9日,近7.9万人次现场观展。津湾广场上,超过100米的“祈福之河”“文字飞瀑”和“甲骨文+网文故事银河”贯通着历史、现在与未来。“祈福之河”展现了中国字的几千年变迁,从上游的甲骨文到下游的现代汉字;同事们精心挑选出的8个适合新年祈愿的文字——吉、安、喜、乐、美、梦、立、来,观众扫描甲骨文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自己的2022年度幸运关键字。“文字飞瀑”艺术化地用文字和金句组成悬挂的壮观瀑布;首次在阅文平台向社会公众发起“甲骨文”主题征文,竟在10天时间内收到来自2200位阅文作家的2500多部优秀作品,超过70%是“90后”“00后”作家。70位深度参与项目的阅文作家,被授予“古文字唤醒者”荣誉称号。以甲骨文为主题的网络文学,既有关于前沿未来的科幻题材,也有来自中国远古的神话故事,既有家国天下的历史情怀,也有关照当下的现实题材;脑洞大开的创作,穿越3000年的惊艳碰撞,成为国家图书馆和阅文给读者的新年饕餮文化大餐。
配合展览,国家图书馆联合阅文集团还举办了“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主题发布会与“甲骨文与网络文学的跨千年交汇”对谈沙龙,阅文集团白金作家“孑与2”分享了他创作的短篇故事《家之初》。这篇故事以甲骨文“家”为灵感,结合了“四方风”甲骨的内容,让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风及风神在网文中重现。
有趣的是展览现场,在四个方向有出风口的装置是根据四方风甲骨的记载来设定每个出风口的风力,让观众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感受3000年前的风。
甲骨文是商代(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存世15万片的甲骨中,国家图书馆藏有35651片,是最大的收藏机构。“四方风”是一件著名的文物,对这片被称为“四方风”的牛肩胛骨,著名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进行过认真考证。他认为,该骨字体遒整,文气古奥,文理通达,属武丁时期(前1250年—前1192年)刻辞,骨面刻有24字,是有关四方神及风神的记载。胡先生在1944年发表的《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中释文:“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伇。”把四方与时节相配,参照草木禾谷生长的特点衍生出了析、夹、夷、宛四方神名,象征着草木禾谷春萌生、夏长大、秋成熟、冬收藏。在四方神名后面协、微、彝、伇,是根据四方风在不同时节的特征而命名的。协指和煦之风,微指微弱之风,彝是指大风,伇是指烈风,3000多年前,人们能对四方神名和四方风神给予准确的命名,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也令今人叹为观止。学者研究可以《尚书·尧典》及《山海经》诸古书证合之。
国家图书馆丰富的甲骨资源,通过阅文集团的全平台汇聚的数亿用户,在传承和创新甲骨文上迸发出巨大的优势,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让甲骨文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甲骨文版站内互动活动2.15亿曝光量,让甲骨从象牙塔走进生活,或许其中有些幼童会对甲骨文感兴趣,会破解人类幼年时期的文字,令人非常期待。
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专门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要求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随之启动实施,至今已近三年。“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在研究挖掘的同时,加大公众普及的力度,或许那些不认识的文字会有机会被破译,源远流长的中国字、悠久的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将生生不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