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夏周末

书圣故事,余音缭绕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2日   第 06 版)

作者:黄亚洲

我后来的一次去嵊州采访,一位嵊州文化局的友人一直建议我去看看王羲之墓。这位友人出过散文集,善写诗,中国画的功夫也了得,所以我能理解她的热切建议。

但我这人,不通书法,这些年“被写字”的时候,羊毫下歪歪扭扭画出的其实是一个个的钢笔字、美术字,围观者鼓掌的时候,赞叹声皆逃不出“有个性”“文人书法”这些含义颇深的礼貌用语,因此我一向明白自己是南郭先生,也因此对书圣的膜拜敬畏感远远没有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那么强烈;但我也想,毕竟,小学时代对着字帖描过红,又在太湖南岸湖笔的诞生地工作多年,一直把那里当作第二故乡看的,所以对看看王羲之墓的建议,基本上还用得兴趣盎然这四字。

况且,这位书圣的代表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浙江赢得了很多美誉。那一年我还专门带着一大帮浙江作家到兰亭举办了个“文学曲水流觞”活动,大家蹲在溪流边捞字条赛诗吟诗;还有,要是没有这位书圣的功力,我在作文时经常拿来使用的这个“入木三分”成语也就无法现世。

后来我就在安安静静古朴苍然的墓前坐了好久,努力想象着这位书圣当年的潇洒果断,以手抄《黄庭经》换取白鹅的场景。

那天已是黄昏,鸟雀与微风在我身边走来走去。松柏间,针叶簌簌响,像是宣纸翻动的声音。

坐半天,跟王羲之他老人家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应,这正常,他知道我是南郭先生。

但通过金庭镇当家人的从旁介绍,我脑海里除了走过一大群姿态如少女的白鹅之外,又陆陆续续走过了一些声音与一些画面。这些声音与画面多少有些冲击力,叫我一次一次地感慨。

我知道了每年来自日本的书法家代表团的成员,如何一大排一大排地自动跪在墓前,甚至泣不成声;知道了王氏家规中有“子孙筑室为庐,守墓尽孝”这一条,目前的守墓老人王粮才就是王羲之的五十六代孙,其祖父、父亲都是守墓人,现在他也住在祖传的简陋的墓庐里,日夜为祖墓掸尘。

那一刻,我问,王粮才先生的儿子还愿意继续守墓吗?答曰,不怎么愿意了,外出打工了,当然其父是希望儿子继续守墓的。我问那怎么办呢,答曰,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听罢,感触颇深,后来就在墓前写下一诗,题目就叫《王羲之墓:最后一代守墓人》,内容是这样的:

自晋代以来,后人一直守墓如今,如今已是第五十六代。一把竹帚,代替木梳。

老人七旬,活的神兽。

每天将蚱蜢从墓道上扫开,这就好比书圣的宣纸必须保持洁净;铁剪一柄,把杂草剪除这就好比羊毫或者狼毫不能有一丝逸出。

书圣在此,先人在此,职守在此。自出生到终老,安居墓边的这间瓦庐。几十代男女松鼠,都是他的朋友。

一弯月亮,作为帐钩。

只是最近几年有点烦心,他那四十好几的儿子,说是打死也不来承继这份差事。儿子去了远方城市打工,为高楼大厦修草。城里的毛笔字,都是霓虹灯写的。

惟有男女松鼠伴着他,还有,那一弯挽住蚊帐的月牙。

他不敢想以后的事情。以后的事情其实也不可怕,可能像一部失传的字帖。传说中的美丽,美丽中的传说。

书圣最后的一撇一捺,由竹帚完成。

书圣的故事,在当代,可能还有余音缭绕。

写到这里,关于书圣对当代的影响力,又觉得还要再啰嗦几句。当然,他的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的书法艺术,是最主要的,1700多年来还无人能出其右,这太厉害了,而同样厉害的,还有他在他的王氏家训里所阐发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王羲之定下家训的缘由,据传是这样的,有一天王羲之与他的好友许玄度外出游览,夜宿小客栈时却遇上了一件心惊肉跳的事情,有两兄弟争吵打架,弟弟竟然出手将哥哥砍死。碰上此事的王羲之心情沉重地对好友说:“此二子残忍如此,不知你我后辈如何?”王羲之在回家后就立即将此事讲给儿子们听,并工工整整写下“敦、厚、退、让”四个大字,命儿子们日日临摹,后来又写下《家训》,同样要求儿子们临摹背诵,并代代相传。

后人在乾隆五十七年重修王氏宗谱时,将口耳相传的王氏家训写入《金庭王氏族谱序》中,内容为:“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当地王氏后人根据居舍门额、回廊上的题字和治家格言,又加了“敦厚退让,积善余庆”八字。

而我尤感兴趣的,是他的家训中前面“上治下治”这四字。我想,这位书圣精神世界的思路演绎,显然是有一种民族整体感的。他不仅把道德高地坚决地置于黎民百姓的脚下,也毫不犹豫地置于君王与朝廷的脚下。

也就是说,王氏家训里所强调的“孝敬和睦、遵守规矩、尽职不傲、敦厚退让、与人为善”的道德要求,须是“上治下治”的。也就是说,须得上面的君王以身作则,全国的百姓也模范遵守。

王羲之的书法多好,就如同他卓越的书道,既讲究个性表达,也讲究整体布局。

我们老百姓就按书圣说的“从我做起”来兢兢业业实行吧。王羲之墓的打扫,后人,例如王粮才先生,是少不得的,最好还有后来人承继不停。这是个课题。

总之,我们大家都要设法维护、光大这位书圣的书法,以及他在撇撇捺捺间所流露的深邃的思想。

显然,一个好的社会,就是一篇《兰亭序》。

(作者系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2022-11-12 黄亚洲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649.html 1 书圣故事,余音缭绕 33,64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