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雪
11月11日,全国政协围绕“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会前,记者了解到,将黄河作为文化属性的提案,最早是在1983年。那一年,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朱及群提交了他的第一件提案,建议把学生制服上的两条白道,改为象征黄河的一条黄波,以此表达对祖国文化摇篮黄河的萦念。建议当中蕴含的爱国深意,传承至今。
黄河,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并不仅仅是地理上流经九省区的一个流域概念,还被视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纽带之一。
黄河流域见证朝代的更替,十三朝西安、洛阳,八朝开封,七朝安阳……中国古代政权的中心,大都环绕黄河流域;历史上,黄河屡屡决堤,多少历史在河水中消散,坚韧的中华儿女不断从崭新土地上昂然挺立。
黄河,从世界屋脊一路向东,穿越崇山峻岭、重重阻隔,千折万转流入茫茫大海。中华文明恰如这滚滚东流的黄河一样,奔腾不息,从古老奔涌到现代,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甘肃考察时曾指出:“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管里,都奔涌着一条黄河。黄河九曲多折却奔涌向前的民族品性,也体现在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使命担当中。据了解,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阐释黄河文化性的提案达23件,其中十三届以来的提案数量达15件。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门明确,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据报道,在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表述就出现在委员的建议中。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霍卫平建议“在国家层面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其作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文化公园”。2020年,全国政协委员梁留科提交了《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提案》,明确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
从地图上看,国家公园以点、面布局,而四大国家文化公园作为跨地区、跨流域的线性文化空间载体,动辄万里之遥。据统计,四大国家文化公园涉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沿线点资源禀赋和建设基础差异很大。文化的线性特点遇上了属地管理的块状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多地同属管理的问题。同时,一些省份还承担了多个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任务。对此,委员反映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一直以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多是在文化部门制定的文化政策框架下进行,无法统筹流域内相关部门形成保护合力。”“沿黄流域的诸多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仅停留在旅游开发层面,尚未提升到作为永久性资源系统保护层面。”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看似同题作文,但不同的历史背景、家底实力,又让各地都体现出个性的魅力。2020年1月,沿黄河九省区各级政协全体会议密集召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2020年全国两会上,沿黄河九省区政协主席提交联名提案,呼吁加快立法和顶层设计,以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为抓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此次会上,参与协商交流的委员遍及黄河流域,有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宁夏、山东等地。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扛在全国政协委员肩上的责任,也是相关省区市政协全力调研、提出有益建议的履职施力点。
过去,旅游一直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其实游览名山大川、历史古迹的同时可以培育爱国情怀、凝聚国家共识、激发民族自信,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我们的祖国有令人自豪的壮丽山水,山水之间有厚重的中华文化。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追溯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流变,深度认同中华文化。而文化,是国民自信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