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眼

深入推进多学科合作的考古学研究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0日   第 03 版)

作者:袁靖

在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技考古这样一门学科。严格地说,中国科技考古的大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集中体现在以科技部为主的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的多个大型项目上。

比如,1997年至2000年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由来自历史、考古、天文、碳十四测定年代这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学科的专家们共同完成的。项目组最后列出了商代后期自盘庚迁殷到西周共和元年近500年里各个王在位的时间,商代前期自汤到阳甲这300年里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这个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

如果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体现的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结合仅仅表现在天文学和碳十四测定年代上,那么,自2002年至2003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则又增加了环境考古和冶金考古这样两个新的研究领域。通过这样的研究,除了碳十四测定年代又有新的进展以外,对于豫西晋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自然环境研究和二里头时期的冶金技术研究都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中体现的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结合仅仅包括碳十四年代测定、环境考古和冶金考古的话,那么,自2004年至2005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则在上述三个研究领域之外,又新增加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食性分析、DNA研究、陶器成分研究、玉器和石器的工艺研究等多个新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球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中原地区从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谱系,复原了中原地区特定时间段里的自然环境,填补了有关当时农业、手工业等技术和经济状况研究的空白。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中体现的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结合虽然比较全面,但这些还是属于初步尝试,包括DNA研究在内的一些方法尚属于探索阶段。另外,整个研究被限制在中原地区和1000年跨度的时间段里,时空范围比较有限。自2006年至2008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除新增加了人骨考古这个研究领域之外,我们的研究方法逐步成熟,研究的范围扩展到西辽河流域、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研究的时间延伸为2000年的跨度。通过研究,我们认识了这个时空范围内多个遗址的绝对年代、自然环境、人骨形态、动植物遗存、人工遗物的物质结构、成分和制作工艺,还包括对当时调控盐、铜、绿松石等重要资源能力的探讨。至此,形成了科技考古全方位介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格局。这个格局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直延续到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的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十分精辟地指出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最近二十多年来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内的考古发展历程证明,举国之力,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对考古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历数现在跟考古相关的科研大项目,主要侧重于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结合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或者由考古学研究问题拓展出来的多个考古学分支学科。从大的学科分类来说,科技考古属于考古,目前考古学界经常强调的多学科合作,实际上多属于考古学这个大的学科范畴之内。我们还没有汇聚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多个大的学科,共同聚焦考古遗址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先例。可以说,在整个世界考古学界也没有过这样全方位的研究。

我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借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功经验,举国之力,筹建一个涉及考古、历史、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开展全方位的研究,用理论前沿、领域齐全、方法科学、材料丰富的精彩案例全面彰显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的辉煌历史。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凝练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法、加强研究队伍,更好地带动全国的相关研究。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持续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以更加优秀的研究成果,丰富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

2022-11-10 袁靖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497.html 1 深入推进多学科合作的考古学研究 33,49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