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娜木拉:舞台在拓宽,关切也愈深远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08日   第 08 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贺春兰

娜木拉简介:

北京市政协委员,丰台区政协常委,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国家艺术基金滚动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专家。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常务理事。获全国少工委青少年优秀辅导教师奖、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比赛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北京榜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喜见群星璀璨:从大提琴演奏家到大提琴名师

记者:“您年少成名,本身就是一颗闪耀的星。如今花这么多时间带学生做管理做委员,您不担心耗时间、花心力?”

娜木拉:“在学校里做教师,是我的天职。而为学生做好示范,亦是我的必须!”

北京市政协委员、丰台区政协常委娜木拉很忙——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既要关注学校的诸多事宜,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设了艺术素养的公开课。除此之外,作为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还有中央电视台多个节目的邀约。同时,在多重角色之外,娜木拉更是一位老师,她的学生有6岁学童,也有20多岁的硕士。一周她要上12节课,而且需要一对一因材施教。节日期间,还常常有家长把孩子的练琴情况拍成小视频发给娜木拉。娜木拉把这些视频展示给记者看,为自己学生的进步欣慰不已。

而很多个夜晚,为了不影响家人和邻居,娜木拉则要戴了消音器沉浸于琴艺的操练之中。

“在学校里头坚持在教学一线是必须的,这是我的天职所在。当然演奏也必须,如果我不能够保持优秀的演奏状态,怎么给我的学生去做示范。教书育人,教学相长,这两项工作常常会相辅相成。”“再比如参加重大的演出活动,比如G20峰会、国庆晚会等重要节点的大型演出,我也很高兴,能够代表专业的一定水准,去给全国人民演奏,也是自我的一种提升。我的学生需要艺术实践,我也需要艺术实践,也要不断地在舞台上锤炼。”“作为一校之长,我要把整个学校往前带,带着他们往前跑,参加包括中韩建交、冬奥会的开闭幕式等重大演出活动,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这是我的责任。所以,看起来的多项工作之间,其实常常相辅相成。包括我成为政协委员以后对我站位的提升、视野的开阔等有了非常大的助益,激励我进一步如饥似渴地学习。”

正是这样的认识,让娜木拉乐在其中,辛苦并快乐地投入到多元角色中,且积极、认真地去面对。

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娜木拉走上台去,气定神闲、专注投入,大提琴声深情款款;而提及学生的教育,眼中闪光的娜木拉,坦陈自己喜欢从小小孩儿开始教,“差不多6年左右能够发生明显的变化,会上一个台阶会出成绩”——面对一个9岁左右的琴童,一堂课一堂课的堆积,6-8年左右才有阶段性的成长——这样漫长的时间维度在娜木拉的描绘里轻松自然。

屈指算来,从9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了40年,在这座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里,娜木拉也从一个小琴童成长为大提琴演奏家再到取得大提琴教育上的最高成就。今天,在音乐教授娜木拉的身边,早已经群星闪烁。2021年,娜木拉被评为首都教育新闻人物,今年又获得北京优秀教师奖。

音乐人要想走远 必须有德性有文化支撑

记者:“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对文化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如何?”

娜木拉:“这里是培养中国音乐家的摇篮,没有文化的支撑托举,孩子们的音乐生涯走不远,也难以在世界舞台传递好中国风范。”

8年前,娜木拉开始执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为掌门人,娜木拉心里装着整个学校上千名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音乐教育。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是音乐家的摇篮,是中国音乐教育领域里的国家队,你可以想象成是为音乐奥运会准备人才。施光南、盛中国、刘诗昆、殷承宗、王立平、吕思清、郎朗等一批享誉中外的音乐家都出自这里。”也因此,在娜木拉看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绝非仅仅拥有一项技术特长就可以了。他们不仅仅要有音乐天赋,要有很强的理解力,更要有文化底蕴,从而能够用音乐去表达去诠释。“音乐表现的是什么?音乐和其他表达手段一样,作品背后讲的仍然是人,是人的思想和故事。你的理解和阐释依托于作品,但却取决于你的境界。所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要成为未来中国音乐的国家队、领军人,要注意品德,要学会做人,要做好中国人;而且要有远大的理想。否则,坚持不下来,也不能走远,更难以在世界舞台上诠释好中国风范。”

“我们的今天,不仅仅是这些孩子的明天,更牵系着我国音乐教育的明天,甚至影响着我国音乐在世界上的面貌。”也因为这样的思考,在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之后,娜木拉特别将校训中原来的“精艺、博学、励志、尚德”几个词汇的顺序作了调整。“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要有德性,所谓德艺双馨。没有德性,难以成人成才。”

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娜木拉要求,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必须学好文化课。“没有文化支撑的拉琴,只能是个匠人。只是把技艺学到了,但是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思考力,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音符也就会是死的,音乐表现好不到哪里去。”

而在工作了十年之后,在教育教学领域初步取得一些成绩之后的娜木拉感觉自己被掏空了,而恰逢那时,她经常受邀到国际一些知名的音乐学院去讲学,“出去了,就代表中国,如果中国文化不熟知,怎么能代表一个大国的风范?”为了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从2002年开始,娜木拉拜师学习国学,与《论语》《楚辞》《古文观止》还有唐诗宋词为伴,风雨无阻,一坚持就是十年。

以音乐教育为支点,促进民族、区域间的融合沟通

记者:“作为委员,您怎样发挥音乐的沟通作用?”

娜木拉:“作为委员,思考的问题更多了。音乐是无声的语言,在促进理解、弥合差异上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可以做得更多。”

据娜木拉介绍,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领导班子里,目前有3个少数民族的领导,除了来自鄂温克族的她自己之外,教学副校长是朝鲜族,附小校长是满族,大家日常合作、彼此沟通非常顺畅。而除了汉族的孩子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000多个学生中还有100多个少数民族的孩子。

“各个民族有不同习惯和特点,仅仅从音乐上来讲,56个民族也各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让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

从2018年开始,再到北京民族团结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就在北京市民委、北京市政协、北京市丰台区统战部等单位的支持下,开展“北京民族团结日”音乐会。而对校长娜木拉来说,这则是一个对孩子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好机会。2021年,娜木拉组织了一个创作团队,特别邀请作曲家创作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展现56个民族融合的大型交响系列组曲,每年突出一个民族音乐主题。蒙古篇是马头琴主打,新疆篇则是冬不拉和手鼓领衔。最终形成的系列,展现了我国多民族的异彩纷呈。

娜木拉特别将这系列组曲命名为《融合之光》。娜木拉希望,通过音乐,让民族融合的种子从小就播种在孩子们心里,让他们懂得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促进人们心灵融通、彼此理解,可以凝聚更磅礴的力量。”通过音乐促进沟通的探索显然给了娜木拉信心,她想要做得更多。

自2008年起,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就与澳门演艺学校联合办学;2014年起与香港教育局建立深度合作,在三地师生间建立了互访机制。为了促进三地青少年沟通,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特别安排了一个活动,其中娜木拉特别安排了一个曲子——《梦桥》。演奏前,娜木拉与京港澳三地的孩子们分享了《梦桥》的创作及其背后的故事——那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历经十年建设的故事。“香港的孩子们,他们离港珠澳大桥最近,他们知道这座桥。这座大桥建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很多人为之流血甚至牺牲了生命。而《梦桥》音乐的背后,作曲家仅采风就下海了三次。”

《献给大海》是《梦桥》中的一个独立乐章。那天,台上的娜木拉用大提琴深情演奏,现场寂静。之后,《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三地师生满含热泪,同声相和。

“音乐就是这样神奇,不需要语言,大家在音乐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自然而然就沟通了。”于是,2020年,北京市政协委员娜木拉提交了一件提案,建议通过音乐加强三地青少年间的沟通。提案得到支持,同年在北京市有关单位支持下,京港澳三地青少年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展了音乐艺术嘉年华活动,并且组建了一支京港澳青少年交响乐团,让之前学校通过音乐促进交流的探索常态化。

用大提琴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记者:“您的祖辈从鄂温克草原走来,您从内蒙古到北京,您的学生也都遍及世界各地。对自己对学生,当不断向外探索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过,要守住一些什么?又以怎样的姿态和外界交流?”

娜木拉:“我们要开放,要接纳新的东西,以积极融入的姿态对外交流,但自己的根不能丢,要守住中国心。在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积极传播我们中华文化、中华文明。”

娜木拉出生于内蒙古的一个音乐世家。她的父亲是内蒙古著名的大提琴和马头琴演奏家,也是内蒙古交响乐团自成立以来的元老级和国家级演员,曾为《草原英雄小姐妹》电影录制了马头琴独奏曲。叔父通福是内蒙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著名作曲家,曾作有《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娜木拉自述,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民族音乐的美已经深深印在灵魂深处。而娜木拉的专长——大提琴则是西洋乐器。近10年来,娜木拉一直在琢磨,大提琴怎么洋为中用。于是,逢着清明、春节等重要时刻,观众们都会看到娜木拉用大提琴深情款款地演绎《送别》《鸿雁》《敖包相会》等经典乐曲。

“大提琴只能拉海顿和贝多芬吗?显然不是。我们的民乐中缺少低音,大提琴音域宽广,恰可弥补我们的不足。”

“我的父母来自草原,我在骨子里对民族音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但西洋乐尤其像交响乐,是全世界公认的评判音乐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所以西洋乐在我国是一定是要发展的,但发展过程当中,怎么把西洋乐洋为中用,是需要我们思考、探索的。比如通过西洋乐,让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经典走向世界,用西方人熟知的音乐语言诠释我们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娜木拉常常对孩子和学生强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我们这般,得到如此久远且不中断的传承。我要求孩子学习古诗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自己民族的根和民族的魂。那么无论你身在何方,置身怎样的舞台,都要记住,你来自中国。否则,你就会失魂落魄。”同时娜木拉也强调孩子们要海纳百川,要学习借鉴人家好的东西,不要固步自封。“我学的是西洋乐器,让它开花结果、让西方人通过大提琴了解了我们史诗般的《东方红》和它背后的故事,不也很好吗?就如我们用他国的语言讲述我们的故事一样。”

娜木拉曾受邀到国际上著名的音乐学院去讲大提琴——用别人的语言,讲述别人的乐器——举座震惊。一位外国同行惊叹:“你怎么可以把大提琴的音色处理到这么极致?”与记者分享这段经历时,娜木拉浅笑中带着自豪——“也算是给世界大提琴界贡献了我们中国音乐人的智慧吧。”

2022-11-08 贺春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385.html 1 娜木拉:舞台在拓宽,关切也愈深远 33,38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