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从热带到北温带,从海洋性气候到内陆性气候,从垂直分布负高程到世界屋脊,国家之大,让我们在拥有立体气候并享受由此带来丰富物产的同时,也必须肩负应对气候变化、积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与模式的重任。
“近期,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召开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就刘雅鸣等委员‘关于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影响’的提案进行了协商沟通。其中,适时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话题引发了热烈讨论。”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这样表示。
早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朱定真就和陈晓红、朱水芳两位委员提交过《关于聚力精准施策 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的提案。
仅以今年为例:朱定真在夏季未到前就曾作出预判,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整体为一般到偏差水平,大家要在“年景”偏差时应对好旱涝、高温、台风对经济生产的影响,实现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夏季到来后,朱定真提示要警惕“干热风”对夏粮丰收的影响;夏秋交际,他再次提示高温作业要注意安全生产。
“农业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石。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在国家有关部门统一部署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自上而下地组织数万人的科技队伍,先后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对合理利用我国的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时的农业气候区划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已不能适应当前气候条件、市场流通、社会需求、作物品种及其适应性等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朱定真说。
“20世纪末期,中国气象局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曾经组织部分省(市)进行了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的试点研究,将‘3S’技术(也就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英文缩写)引入到农业气候区划,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新一轮普查尚未展开。”在朱定真看来,农业气候资源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过程,准确把握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也可为各级政府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指挥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提供依据,对于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显著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利弊共存。因此我们要坚持趋利避害并举,深化认识我国气候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科学规律,适时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气候区划,全面了解我国现代基本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分布,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为农民提供科学致富‘宝典’。这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全国乡村振兴、巩固农村脱贫攻坚成果、捧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的有益之举。”为此,朱定真建议启动新一次的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普查,摸清家底,为国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提供支持,为合理、高效地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维护社会稳定将发挥积极作用。
而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着眼,朱定真认为,我国应当依据当前农业气候资源演变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利用现代遥感、地理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区划普查工作,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农业系统防灾韧性的研究,也为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民提供科学、精准、因地制宜的“致富指南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