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聚
悠悠二里头,殷殷华夏情。
小小二里头,大大有说头。自从我知道了二里头这个地方曾经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就对二里头的考古发掘魂牵梦绕,结下了挥之不去的二里头情结。特别是2019年、2022年分别陪同刘奇葆副主席和刘新成副主席到河南调研历史文化大遗址保护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次造访二里头,并参观二里头遗址公园和考古文物博物馆之后,心中油然而生的那种对“二里头文化”和“夏文明”的礼敬、好奇、牵挂、期待之情,就再也难以割舍和忘却。当时,我是何等的兴奋和自豪:我们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华夏”,不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建立起强大而昌盛的夏王朝并长期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使然吗!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链条之所以没有断裂,不也是因为有“夏文明”的承上启下吗!仅凭这些,二里头考古发掘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重点项目之一,就当之无愧。由此想来,二里头考古发掘该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
曾几何时,西方有些学者对中国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一个夏王朝提出质疑,国内也有人附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现象,有考古学历史学研究中的争鸣因素,也不排除有不健康的思想情绪作祟,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我们缺少更多更过硬的历史实证。二里头考古发掘的一系列重大新发现,则对夏王朝的真实存在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实证。
小小二里头,细说有来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原本是伊、洛河冲积平原上一座极为普通的小村落。自从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依文献线索寻找“夏墟”在此意外发现重要遗迹之后,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们便一代接一代地在这里演绎着追溯“夏文明”的漫漫探寻之旅。经过60多年的艰辛努力,特别是2002年春,国家把二里头夏都邑遗址发掘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重点项目以来,二里头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收获,二里头也随之名扬四海,蜚声中外。近又欣闻,在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又公布了二里头考古发掘的多项新发现。这些新的发现连同之前的所有发现都共同证明,二里头文化遗存非夏王朝莫属。特别是许多经碳-14测定的数据,也把这些遗存年代集中指向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这当然要远早于商代。由此可以断定,二里头遗址确系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夏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的真实存在。
小小二里头,确实有说头。二里头的考古新发现不仅为实证夏王朝的历史存在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新佐证,同时也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的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提供了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有关文明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文明的新定义,指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形成了阶级、王权和国家。简洁地说,就是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最典型的标志。关于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国际学术界坚持的是“文明三要素”,即文字、冶金术和城市。我国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特色和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实际,则提出了我们的三条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文明标准不仅适合中华文明,也适合其他原生文明。不同文明虽各有其特色,但在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制度文明方面则是共同的。二里头考古发掘获得的大量历史资料和实物,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小小二里头,时时挂心头。过往的奉献,让我们对其充满敬意和深情。未来的产出,更让我们满怀牵挂和期待。二里头的考古发掘成果已为实证我国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特别是夏王朝文明史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但二里头的考古发掘工作还远未结束,二里头的重要历史遗存也尚未得到充分发掘。今后,二里头考古发掘还会发现什么、证明什么,都会更加令人期待。
小小二里头,好戏在后头。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探源仍然在路上,我们对夏文明的探寻和认知也需进一步往深里走。更令人信服地证明夏王朝的真实存在,更充分地揭示夏文明的丰富内涵,更全面地展现夏文化的辉煌灿烂,还有待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考古发现。我们坚信,未来的二里头考古发掘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更多更有价值的新成果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