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读书,获得情感的共鸣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26日   第 12 版)

戴焰军

前不久,我收到谷安林先生的新作《河边流萤》。这富有诗意的书名,一下子就引发了我急于知道它内容的兴致。这是一本很独特的书,由190多篇短小的随笔组成,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说不清是什么道理,恐怕只有自己读了才能感受。

但是,有些直观的感受还是说得清的,那就是:

第一,真实质朴。这真实,当然首先是描写的真实,即对现实生活的“信”。作者写他所经历的艰苦和快乐岁月,写当时人们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写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写人的高尚和卑微,用的完全是白描的手法,客观而质朴。而且这真实,你能够感受到,作者是在用心来表达,是把真情实意凝注在笔端来书写的。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关怀和帮助,离别时的惆怅和依依不舍,分别多年以后触景生情所生出的那一份份深切的思念,你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情、那份意,并自然联想到自己的相似经历,从而产生出一种情感的共鸣。

第二,简练顺达。随笔,看起来很好写,但其实不然。如果写得太随意,文章就没有了魂,就像中国画中的大写意,如果画不出魂,就成了胡涂乱抹。所以写随笔,本身就是对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夫进行考验。本书中每一篇文章篇幅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几百字,但你从每一篇中都能准确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而且文字简练紧凑,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读着这些文章,你会觉得像一个阅历丰富的睿智老者在和你促膝面谈,那谈话,娓娓道来,随意洒脱而不失规范,信马由缰而不离主题,真的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第三,格调高雅。这本书写的不是重大题材,都是作者亲力亲为的身边事、目之所及的身边景,但同样题材,从不同角度看、从不同角度写,意境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作者的格局、眼界和笔下功夫。读本书中那些短小的文章,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平淡无奇的世俗生活那种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到作者对一山一河甚至一花一草那种充满诗意的联想。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我们现实的生活却都是很具体甚至很琐碎的,离不开锅碗瓢盆。这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诗和远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者的人生格调。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恐怕就在于,作者用一种特有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诗与远方。

第四,积极乐观。人生都会有低谷和高峰,有快乐的时光和沮丧的时刻,特别是像作者这样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老者,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但不管是写过去的艰难,还是写今天的不便,书中所传给你的信息都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文如其人,这其实也反映出作者真实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作者对各种自然景物和大千世界的诗化描写中,体现得特别充分。他笔下百花盛开的广袤草原、森林覆盖的绵延山峦、淙淙流水的山间小溪、奔腾汹涌的万里江河,无不给人一种生意盎然的感受。

人和人,重在情感的沟通,人和书亦然,因为这种沟通就是读者与作者心的相通。就像我们读古人的书,读到会心之处,往往会有一种千年穿越之感。因为古今中外,相同或相似的际遇、阅历、感受都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相通的情感和认知。困难的是,把这种情感和认知精准贴切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者的使命。我想,我之所以能够从《河边流萤》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最重要的原因可能也在于此。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教授]

2022-09-26 戴焰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562.html 1 读书,获得情感的共鸣 31,5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