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夏周末

乌龙铺听歌(上)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3日   第 07 版)

冯并

小时就对陕北的信天游发生了兴趣,常听隔壁的小姐姐一边绕着毛线,一边在唱青线线蓝线线,总以为她在唱给她手里的毛线团听,后来知道了,她的老家在陕北延安,那是她们那里最流行的歌,那是一种涵盖西北很多地方的民歌品种,在陕北叫“信天游”或者“顺天游”“小曲子”,以比兴开头,即兴创作,有的有词牌,有的没有,精品流传下来,就像《兰花花》一样,成了不胫而走的陕北民歌。广义和标准的信天游一般是“二二三”七字格加衬字,只有上下两句,如我听过的“城墙上跑马回不过头,远瞭近走没有一条路”,在吕梁地区叫“酸曲”,在内蒙古西部叫“爬山调”或“漫瀚调”,单音节结尾。到了回族“花儿”那里,变成双节结尾。但张力和弹性系数很大,可以叙事,也可有大段的情景渲染,《兰花花》就属于后者。

《兰花花》演绎的是上世纪在延安流行一时的一幕爱情悲剧故事。我多年前曾经怀疑过,南北朝时期的《敇勒川》甚至《木兰辞》,也是“信天游”的前身,因为都具有西北人的语言特征,只是争抢《木兰辞》原生地的地方太多了,也就没有太去较真。在那时,我的关于陕北的全部认知,除了革命圣地延安,延河水和宝塔山,就是能够听到的一曲曲信天游,尤其是小姐姐手里五颜六色的毛线团和她轻轻的哼歌声。至于那里的黄土高坡和陕北老汉们的形象,也几乎来自画家们的版画。后来做了记者编辑,腿长了许多,不仅是陕北,整个西部的一些角落都几乎跑了一个遍。首先要去的,自然会是陕北,特别是三边一条横线,榆林、延安和黄陵一条竖线。对那里的乡俗、乡愁和乡貌变化,多少有些了解。

榆林的小何土生土长,说起陕北民歌来如数家珍,聊天中对我说,你说起的兰花花是有原型的,本姓姬,小名叫叶子,祖家就在榆林,后来迁到了离延安不远的临镇。上过女子学校。长成后出落得像天仙,在她身上,有过那个时代必然会出现的买卖婚姻悲剧。她的意中人或是“相好”,是刘志丹红25军游击队的一位新战士,本乡本土人,因为没有经过三婆六媒的程序,是“私订终身”,在男孩出征后,被贪图财礼的父母逼嫁到已经染有重病的周财主家去“冲喜”。歌词里唱的“正月里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以及见到“周家猴老子”“好像是一座坟”的唱词,讲得正是这样一种情景。她实在有些忍无可忍了,“手提上羊肉怀揣着糕,搭上性命我往情哥哥家里跑”,但终究没有解脱的希望。没几天周财主死了,她又被转嫁给一个麻脸商人,这商人也死于横祸,算是脱离了苦海,后来嫁给一个老实的庄户人,但就个人的幸福和感情而言,早已经被埋葬在黄土里了。人们同情她的遭遇,也就有了《兰花花》的歌事。这事发生在1935年红军到陕北之前,据说是刚到陕北的周扬到红25军去采风,听到了这首歌并记录下来,保持了民歌的原汁原味,但民歌编定时,已经是人物原型逝世后的1942年。

小何说,他也曾实地追寻过一些线索,其亲属似有难言之隐,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他问我想不想再去搜寻一回,我想了想说,你们老陕北都难问寻,我一个外地人更不会有大结果,再说,《兰花花》毕竟是民间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不需要按图索骥,不去也罢,倒不如去《东方红》的原创地去看看。

他一听来劲了,说那就在佳县的乌龙铺哩,是榆林的地界,那里的民歌海里去,信天游几乎是乡亲们生命的一部分,张口就来,让你听个够。那里还有黄河边上的白云山白云寺,也让你看个够。

说走就走,开车从榆林出发,沿着曲折的蒹葭河,奔向佳县。一路走的是下坡的新公路,三盘五转,几十公里就到了。接近县境的公路海拔陡然下降,从高处的匝道上停车俯瞰,右手有直上直下的悬崖,佳县县城就坐落在悬崖下边的峡谷里。县城的选址很巧妙,临山不依山,靠水不在水,但山水兼得,在山崖笔立中交通相对方便,从街口可以直去渡口,去到著名的白云山。白云山更像是一艘硕大无比的巨船,停靠在黄河边,黄河滩上有许多肥沃的庄稼地。

从高崖上看,白云飘在黄河的河谷里,从白云山上看,“山门不锁白云封”。这里是黄河中游地区乃至中国北方较大的道、释、儒文化历史传播中心。在道教真武大殿系列之外,还有互不排斥的石窟佛寺和禹王宫。

佳县河对岸就是山西的临县,它们是一对隔河招手的老兄弟。临县有条湫水河,湫水向南,它与黄河交汇处,便是有名的碛口古渡。佳县黄河南去百十公里是吴堡,吴堡对面又是山西的柳林镇,即从榆林东来的公路,从黄河公路桥延伸到临县,从绥德、吴堡东去的公路联结吴堡,在山西的一头,便是有名的吕梁山区和太行山区,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经济地理循环圈和民俗文化交流圈。

陕晋虽然隔河相望,但经济文化关系密切。佳县、吴堡大有晋风,临县和柳林也有一股陕气,陕西的秦腔声在临县和柳林听得,山西梆子又是佳县、吴堡的流行戏曲。两地间移民来往很多,你说你的爷爷的爷是吕梁人,他说他们家的姥姥的姑是陕北的佳县人,是常有的事。据说,《东方红》的词作者李有源的爷爷就是从临县迁移至佳县的。

这样一种地理文化联系,也使得佳县成为当年陕甘宁边区的一个经济亮点,和八路军进入太行吕梁地区的踏脚板。在1942年掀起的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堪与南泥湾垦荒比翼齐飞。在抗战中,佳县的纺织业、造纸业、机械业、盐业和商业都有了大的发展。边区的对外贸易孔道也在佳县,为边区经济纾解压力起了重要作用。在那时,佳县有蟋蜊峪这个红色贸易通道,把延安和晋绥抗日根据地联结在一起。

(作者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2022-07-23 冯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166.html 1 乌龙铺听歌(上) 28,16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