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彤
6月6日至9日,围绕“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这一双周协商座谈会议题,记者跟随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调研组赴广东省深圳市、清远市、广州市开展专题调研。其间所见,让记者加深了对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
其一,志愿者。
有这样一幕,令人动容——
在广州市社会应急力量天河孵化基地,志愿者们为调研组依次介绍着不同救援情景下所使用的各类专业设备。
“我是危化救援队队长陈勇俊。除了危化救援抢险工作外,我们队伍还开展城市搜救、山地搜救、溺水人员的搜救打捞以及组织应急演练和安全宣教等。”2009年投身公益事业的陈勇俊声音洪亮,眼神坚毅。多年救援工作的历练,让他给人一种沉稳、干练的感觉。
陈勇俊话音刚落,一旁的工作人员忍不住“插话”:“陈队长为了支持救援队伍,把自己的房子卖了,钱都投入到了救援队伍中……”
“我能不能跟你合张影?你很了不起!”一同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宏伟专门走到陈勇俊身边提出了这个“小要求”。
陈勇俊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此次调研所到之处,委员们总是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不求回报,在危险面前勇敢逆行,用温暖有力的实际行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默默无闻地书写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谛。
其二,基层。
什么是基层?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上传下达的“最后一公里”。调研期间,调研组走访了众多乡镇、街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的安管控智慧中心、福田区香蜜湖街道侨香社区居委会,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的指挥中心、救援仓库,广州市番禺区的洛浦街应急指挥中心、大石街星河湾居委会等。越是深入基层,一个感受就越明显: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守护一方百姓平安的“第一道防线”——能力强,防线牢,百姓安;能力差,防线弱,则埋下沉重隐患。
应急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包括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安全生产、防火灭火等,涉及应急、公安、卫健、交通、住建、市场等多个部门,都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守住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其三,人民。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
采访中,记者多次注意到委员们建议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例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对调研中看到的镇江世业村的安全应急工作“支部书记负责”、深圳福海街道的安全应急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等做法表示认可。他认为,应做好政府指导引导,发挥基层群众主观能动性,鼓励支持基层安全应急工作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原副会长王海京建议充分发挥群体组织的力量,推动建立完善社区、居民家庭的自救互救和邻里相助机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应急管理部伴随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化应运而生,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应急管理既要面对“已发生”的问题,又要预防“未发生”的隐患,还要处理“发生后”的状况,可以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应急管理工作体系还有待完善,在组织架构、队伍建设、监测预警、物质保障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然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初心使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必然与人民密切相连。随着党中央对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在不断增强。这个新时代的“年轻部门”,也将在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发展、成熟、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