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惠娟
美育的价值:让精神丰盈起来
“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每个暑假,北京四中都会要求他们的准高一新生完成一项和学习“无关”的作业——阅读一本文艺理论著作《美的历程》。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给四中学子所上的“美育第一课”。
从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美的历程》这本书勾勒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史。其实,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能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是,马景林推荐这本书有他的思考——“论艺术技能,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个体艺术素养、演奏水平比国外学生要好。但是我们在美育、在艺术教育类课程的普及性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美育无形,但力量无穷,美学理论应该普及,美育需要从心灵上涵养。”
在本报今年3月举行的“美育大家谈”座谈会上,马景林说:美育,不像物理化学,有公式、定理;亦不像语文、外语,有词汇语法。纵向比较起来,美育好像是一种无形的感知。所以,提到美育,很多家长都会想到舞蹈、乐器、绘画等具体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功利化倾向。而让学生们先通过阅读美的书籍,有一个基本的美学素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书中曾读过的关于美学的场景时,回过头来再去翻阅回顾这本书,会让他们受益一生。
“抑郁倾向、内心不幸福、无价值感……”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担忧的是,现在很多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她看来,很多孩子对生活的麻木,是因为内心没有激情,而美育恰好能够在心灵的健康和生活的意义价值感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现在不少家长希望孩子学绘画、舞蹈、乐器等艺术技能。但以后真正走上这条专业道路的孩子人数少之又少。”张雪亦认为美育不能是功利的考级,而是纯洁心灵、丰富世界的重要源泉。“美育,说它是无形的,其实也是有形的;看起来是短期的指标,其实它是对人格的长期塑造。”张雪特别期盼孩子能通过学习一门艺术技能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其想象力与创新力,并提升其审美能力,在她看来,这是一个人成长中非常有益的营养。“艺术能让孩子感知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让孩子能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个感知美的心灵,从而拥有感受美的能力。”张雪表示,如果一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是美的,他就会更加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因此,美育本身就是要以美化人、以美育人,而且要以美培人。
挖掘学科之美,重视人格之美
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美育对于人成长的特殊价值,认识到了五育并举才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
如何让美育变得立体起来、全面起来?在马景林看来,除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本身,其实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之美。“作为教育人,要善于挖掘学科之美,让学生从爱上这门课开始,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起来,从而提升学科素养。”
何为学科之美?马景林以数学学科为例介绍。在他看来,有的学生可能不喜欢或者觉得数学学习起来有难度,从而不爱学数学。如果开始这门课程之前,老师能先讲讲数学之美,比如,结合经典建筑来渗透几何美学等,会帮助孩子慢慢地建立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喜欢,就能慢慢地学进去。在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中,音乐和数学是同盟的。而为了让学生感知历史之美,学校曾给学生开设相关的博物馆课程。“在厚重的鲜活的古文物面前,学生们便能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之美、历史之美。”这种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本人是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我从9岁开始学扬琴,也是最初从学技术开始的,但是在40多年的实践及教学经历过程中,我逐渐对这个专业的艺术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音乐不仅能陶冶自己的情操,还通过艺术的形式向社会分享真善美的价值观。”作为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深感从事扬琴艺术对她的生命所带来的美的滋养。
在刘月宁看来,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具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力量。为了向下一代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2018年刘月宁在宋庆龄基金会艺术中心成立了“小茉莉”扬琴艺术团。在悠扬的琴声中,她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爱。“我的‘小茉莉们’去哪里表演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之所以能呈现出那种精神风貌和自信,是因为我们不单纯追求技艺的熟练,而是在和扬琴相遇的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刘月宁认为,美育应重点关注教学过程,而不是结果和分数。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加强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认知。
“人格之美,其实是美育的最高层次。”马景林在每年对毕业生的讲话中,都会有这样一个“向美而生向善而行”的提醒:“这个世界是美的,否则我们无需走出校园,去奔赴大学、职场。只有相信世界是美的,我们身边的好人是多的,大家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才会更多一些美好多一些信心。”
美育评价:不可或缺,但要超越功利
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如何回归教育的本原,从甄别走向诊断,关系着美育的导向和效果。
“我们现在如何超越功利对孩子的美育进行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张雪看来,教育领域不应该存在功利性,但是评价体系亦不可或缺。她表示当前美育教育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应该从顶层设计重视起来。“怎样在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下进行有效的美育?”张雪建议要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教育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当任何一个学科或者一类教育,要像文化课那样去考试时,它就丧失了学科和教育本身的魅力,容易陷入文化课学习的那种僵化当中去。所以现在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美育相关课程要不要成为考试的科目?”马景林认为美育考试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如果确定进中考,考什么?如何考?弄清楚这一系列问题,才能确保美育的正确开展。“美育涵养人是有力量的,它也许现在是无形的,当我们把美育变成有形的时候,它是否会被泯灭很多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作为校长的马景林抛出来的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目前已经有部分省市开始试点将音乐、美术等纳入中考。但艺术测评究竟考什么?美育进中考会对艺术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评价体系如何科学系统配套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本着这个初心,刘月宁曾以“健全学校美育评价体系”为题去南京、北京做了一些调研和座谈。调研中,老师的心声也给她对“评价”的话题带来全新的认识——“如果对美育不进行考评,家长会不重视,学校不重视,社会也不重视,老师付出很多得不到认可,也会逐渐没有了动力……”刘月宁认为,评价机制顶层设计有待完善,迫切需要凝聚共识。“在新时代的今天,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不能一考了之;艺术测评的目标就是给孩子艺术和美育教育,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应树立正确导向,完善评价机制,切实推进学校美育评价改革,真正让美育教育帮助塑造健康心灵……”她认为应增加孩子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一种快乐,让孩子们既能享受心灵被涵养的过程,也能看到艺术给人生带来的价值和成就感。让刘月宁欣慰的是,“双减”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去功利性正在逐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