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周刊

“热线医生”用心做好“疝”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20日   第 06 版)

通讯员 马遥遥 本报记者 陈晶

7月5日,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疝与腹壁外科门诊,坐诊的副主任医师段鑫接诊了一位患者。

73岁的孟爷爷,10年前患有疝气,由于症状不明显,他一直没当回事。“这10年间不疼不痒,没啥不舒服,推一推就好了,所以一直没管它。”孟爷爷对段鑫说,“这次时不时有些坠胀就来看病了。”10年间,孟爷爷右侧腹股沟的疝气鼓包从鸡蛋大拖到了榴莲大,但从未治疗。

结合孟爷爷的病史,段鑫进行了相关检查后要求他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不要再拖延。然而孟爷爷却仍不以为然,“10年都没事,现在突然说做手术,一点准备也没有啊,我先回去和家里人商量下。”

“孟爷爷,回家后一旦有什么不舒服就马上给我打电话啊,千万不要拖。”见过太多这样倔强的患者,段鑫没有强劝,而是主动给他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并嘱咐。

当晚,孟爷爷就开始出现胀痛加重以及恶心呕吐,当时想着可以挺过去。到了7月6日早上6点,女儿觉得不能再拖了,立即给段鑫打电话。接到电话了解情况后,段鑫判断孟爷爷出现了嵌顿疝肠梗阻,督促家属赶紧送老人来医院。家属听闻后,遂将孟爷爷送往医院,段鑫也着急从家中赶来。随后通过急诊手术,不但将孟爷爷的嵌顿疝还纳和修补好,还成功保住了患者险些坏死的肠管。术后,孟爷爷情况稳定,段鑫也时常到病房关心他的恢复情况。经过一周治疗,即将出院的孟爷爷在病房里紧紧握住段鑫的手不停感谢。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2020年4月15日,洪湖83岁老人胡爷爷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侧腹股沟疝、肠梗阻,由于手法无法回纳,必须尽快急诊手术。然而老人高龄,病情危急,当地没有手术条件。4月17日上午,家属通过段鑫的一个老患者联系到他。段鑫立即通过电话号码主动加了老人儿子的微信,远程诊断了老人病情,建议他们立即到中心医院来,并预先安排好医院床位,随时准备为病人进行急诊手术。在老人来汉路上,家属不断打电话给段鑫。就这样,在150多公里的来汉路上,段鑫和家属保持通话,5个“救命电话”,确保了老人及时入院和紧急手术,最终使老人转危为安。

“从医20余年,我了解到许多患者和家属对疝病缺乏了解,要么讳疾忌医,要么惧怕手术。早期症状轻就忽视,很容易久拖不治终酿恶果。”段鑫介绍,“许多患者在门诊初诊疝病后听到需要手术治疗后,一般都会有一个否定、犹豫、再了解、反复咨询、加深认识、最后再决定的过程。这段时间患者在家中有耽误而导致嵌顿疝危险。因此,我就在门诊主动将自己电话号码和微信交给患者和家属。一旦病患有任何疑问或急诊情况,就能够随时联系我,我就能尽快干预,给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记者了解到,正是这个留电话的医患沟通习惯,让段鑫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任,也挽救了很多急诊患者,10年间挽救30余位急诊嵌顿疝肠梗阻患者的生命。

“疝气多发于老人和小孩这两个特殊人群。再加上病情发展容易多变,很有可能需要改变治疗方案,这些都要求医生和病人以及病人的监护人、家属进行充分良好的沟通。”从2013年起,段鑫就主动在门诊给每一位疝病患者留下电话号码和微信。不仅如此,每次段鑫还会留下患者及家属电话详细备注病人年龄、疝龄、身体情况,甚至病人入院的时间,以及大致的病情都会备注清楚,以便更加了解患者的情况。这样来电的时候,段鑫一看就清楚是收治的哪位患者,到目前,他已经记录了2000多名患者的电话和微信。

现在,段鑫除了睡觉的时间,都戴着蓝牙耳机,拿着手机随时准备接听患者的来电。这个习惯,给了无数患者莫大的安慰,也因此他被患者们亲切地称为“热线医生”。

“许多医患之间的误会,往往是沟通不顺畅造成的。”段鑫表示,“疝气虽然是小病,但服务的患者人群不小。只有用心做好‘疝’事,重视细节和服务,才能让医患配合更默契,也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022-07-20 陈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7965.html 1 “热线医生”用心做好“疝”事 27,96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