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守护生命的那片蓝天

——来自“水草”与“蓝天”的爱心故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7月19日   第 11 版)

陈素珍(左三)与队员们

本报记者 赵莹莹

狂风骤雨,她带冲锋舟星夜驰援;洪水滔天,她逆流而上转移群众;余震不断,她赶赴灾区全力救助;生死关头,她反复开导劝阻轻生……14年来,陈素珍带领厦门市思明区蓝天救援队奔赴各地,在自然灾害面前,救援了无数的生命。

人生转折点

7月16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蓝天救援队如期举行新队员开班仪式。这个惯例每季度一次,至今持续多年。

接下来的3个月里,新队员将接受理论课程、医疗急救、伤员转移等系统化培训。考核通过的成为正式队员,然后再次复训。

“救援向险而奔、逆向而行,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救援团队组建之初,队长陈素珍就尤为注重专业技能,队员培训合格后,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能、爱好来安排救援工作。意外和风险隐藏在每一次救援中,“只有能力过硬,才能为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保驾护航。”

比起本名,陈素珍更习惯别人叫她的网名“水草”,希望自己“有水的灵动纯善,更有草的柔韧刚强”。曾经事业蒸蒸日上的她,没想到后来会走上救援这条路。汶川地震,成为陈素珍的人生转折点,那年她44岁。

2008年5月12日,陈素珍正在旅行途中,宾馆电视里受灾地区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看着失去父母、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她的泪水止也止不住。

“与其伤心难过,不如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陈素珍收拾好行李,采购了急救药品和食物,更改行程转道去了四川。

然而,一路上的焦急,在成都市都江堰的一所小学里,统统变成了前所未有的无助。没有专业装备,缺乏救援经验,陈素珍不敢乱踩一步废墟,也不敢擅自动一块砖土。耳边传来孩子的呼救声,她难过得蹲在地上号啕大哭。

“后来,我在灾区照顾伤员,拿出多年积蓄连同亲友捐赠,为灾区筹集了物资、药品。尽管做了很多事,但没能把人救出来,总觉得遗憾和自责。”陈素珍告诉记者,汶川救援的经历,深深震撼了她的内心,为此她决定组建一支专业的民间救援队。

回到厦门后,陈素珍召集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备成立救援队。2009年4月,厦门市思明区蓝天救援队成立。这支队伍最初只有十几人,经费不足,救援装备短缺。陈素珍拿出自己多年做生意攒下的积蓄,买了第一批救援物资,做了第一次水上救生演练。

随着救援需求逐渐增加、队伍人数扩大,2013年厦门市思明区蓝天救援队正式在民政部门注册,如今已成长为一支包含山地救援、海上救援、城市救援和心理救援等多项目的专业队伍,全省登记在册的成员有2000余人,志愿者约5000人。目前福建省内分布各地的蓝天救援队里,有15支由陈素珍牵头建立。

点亮“生的希望”

“每次救援都关乎生命,由不得分心。”24小时待命、随时出发,这是陈素珍14年来的生活状态。在日晒雨淋的训练中学会了攀岩、潜水、破拆、医疗急救等技能,每一次救援任务,她都带头冲在最前面,多次历经生死考验。

去年,陈素珍带队执行救援任务超过260次,最忙的一天出队超过10次。队员们休息了,她依然紧绷着神经,随时准备奔赴下一场救援行动。偶有闲暇,也是在队部收拾打理。

很多时候,陈素珍在带来生命的希望时,也被深深感动着。

2015年4月24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蓝天救援队远赴国外营救。余震中,一位村民跑向陈素珍和队员们,边说边比画地把他们带到一处狭小的门洞,示意有人被压在里面。

洞口只够一个身形娇小的人进去,哪怕队员们极力劝说,可时间就是生命,陈素珍毅然决定只身营救。用砖头和板子做好支撑,她一点点爬了进去,里面漆黑一片、尘土飞扬,呛得人睁不开眼。几分钟后,陈素珍摸索到待救人,为其清理面部保证呼吸顺畅后,她一边拴好绳子抬搬石头,一边努力向四周推开土砾,扩大空间方便救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只要再来一场余震,我也可能被一起埋在废墟里。”陈素珍至今心有余悸。终于,空间扩大到能容纳另一名队员,二人合力把人救了出去。缓缓松了口气的陈素珍,眼泪几乎溢出眼眶。

被救的是一名中年妇女。数天后,蓝天救援队圆满完成任务归国之时,她特意坐着轮椅来送行,对着大家说了两句话:“感谢中国,感谢蓝天救援队。”那一刻,陈素珍欣慰且自豪。

2015年,陈素珍还牵头创办蓝天巾帼志愿服务队,带领女队员们走进社区,帮助困难孤苦的老人;设立情感救助站,开展心理疏导;定期开展相关课程培训,帮助陷入困境的女性就业、创业,让她们重拾信心。

在拯救具有轻生倾向的女性和青少年时,陈素珍充分发挥女性优势,救援和心理疏导并行,为失去亲人的孩子做心理辅导、关爱照顾多次离家出走的儿童。

2017年3月,陈素珍主导成立福建省蓝天救援防灾减灾中心并担任总队长,在全省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现已形成建立在风险处理及预防基础上的综合性应急管理体系,涵盖生命救援、人道救助、灾害预防、应急反应能力提升、灾后恢复和减灾等。

青海玉树地震、云南彝良地震、甘肃岷县地震、四川芦山地震、福建泰宁泥石流、河南暴雨洪灾……这些年,在救援别人生命的同时,陈素珍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等待救援的人本和我素不相识,但既然走了救援这条路,每一条生命都和我息息相关!”

继续全力以赴

去年7月,河南省发生特大洪灾。陈素珍带领4个梯队90名队员及多种水域救援装备,第一时间跨省驰援。

“无法洗澡、满身泥浆、湿衣服贴在身上……长达12天的救援中,每天的睡眠时间通常超不过两个小时。”陈素珍告诉记者,辗转郑州、卫辉、新乡等地开展救援期间,她和许多队员都累得晕倒过,但一睁眼,想的还是赶紧救人,吹响一声又一声充满希望的搜救哨声。

从河南洪灾救援返回厦门后,陈素珍没有停歇,立刻加入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她第一时间组建蓝天救援抗疫突击队,带领362名队员入驻同安抗疫最前线;披星戴月进行封控区生活物资配送;建立药品绿色通道,由专人专车点对点配送药品;协助医院将康复新生儿送回父母手中……

2021年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在灯光璀璨、掌声雷动的人民大会堂,陈素珍身穿救援队服,热泪盈眶。

“14载公益救援路上,我一直坚持在做一件很平凡、自认为应该去做的事。往后余生,我会全力以赴,继续带着队伍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陈素珍坦言,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属于所有奋战在危难一线的救援队伍。

在洪水、残垣、山野、废墟面前,“水草”陈素珍坚韧而无畏,与队员们一起为身陷险境的生命,撑起了一片又一片“蓝天”。怀揣“人人都能自救、人人都能做灾难第一响应人”的愿景,眼下,陈素珍正在福州市马尾区长柄村规划建设生命安全教育馆,期待着通过普及自救急救知识,防患于未然,让更多人珍惜并珍视生命。

2022-07-19 赵莹莹 ——来自“水草”与“蓝天”的爱心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7921.html 1 守护生命的那片蓝天 27,92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