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
《天上的菊美》《又是一年三月三》《红色之子·单刀赴会》《天边加油站》《刘三姐》《随风飘散》……6月29日至7月3日,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局、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第2届‘三月三’民族电影展”上,一部部优质民族题材电影在这里展映,集中展现了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故事,多角度向观众展示绚丽多彩的民族电影文化和中华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时代风貌。
此次活动包括开幕式、颁奖典礼、民族文艺汇演、圆桌电影论坛、优秀民族电影展映五个主题,旨在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故事,寻求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力量,探讨民族题材电影在新时代如何抓住机遇和创新发展。
在以“新时代民族电影如何更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圆桌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民族题材电影在新时代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黄著诚表示,中国民族题材电影既从不同切面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极大展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胡红一在民族地区采访时,走遍了广西所有县区,采集来的新闻、特写等大都是民族地区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故事集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民族团结的大发展。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凡一平的关注点在人才培养上,在他看来,振兴民族题材电影需要培养人才,人才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核心资源和生产力,否则会陷入创作过程中人才匮乏、无人可用的困境。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启军从“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三个问题对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进行剖析,认为每个民族繁衍发展的过程,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与魅力,让人容易辨别,也对观众形成吸引力。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电影创作尤其是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要尊重艺术规律、电影规律,“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民族题材电影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希望看到更多高质量的民族题材电影,为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作出贡献。”饶曙光建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创新展现变化,“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电影更多依赖于民俗文物,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文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