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慈善周刊

“智慧公益” 人才先行

——访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文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31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舒迪

近日在线举行的2022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组织了“智慧公益人才发展”分论坛,邀请行业内多位知名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就“智慧公益”和培养数字化公益人才相关问题,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文锋在会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后,公益慈善组织不可避免地要实现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您如何理解“智慧公益”这一理念?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智慧化”现状如何?

丁文锋: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对于公益领域和公益组织而言,建设和发展“智慧公益”,也是恰逢其时。

所谓“智慧公益”,就是指进入信息化过程中“智慧”阶段的公益目标形态。它是在各类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让公益组织、公益项目、公益人才和公益活动场所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聪慧。与“数字化必然发展为智慧化、智慧化要以数字化为基础”同理,智慧公益要以数字公益为基础,数字公益必然发展为智慧公益。

公益慈善组织是公益活动的主体,也是“智慧公益”的主体。目前我们观察到,除包括腾讯在内的一些平台企业公益机构数字化、智慧化有了一定发展外,就总体而言,整个公益领域的智慧化水平要落后于企业智慧化水平;公益组织自身的数字化、智慧化远远落后于公益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数字化、智慧化。

记者:在推进和发展“智慧公益”的进程中,公益慈善组织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丁文锋:在迈向网络文明、数字文明的时代大潮中,公益慈善组织更要顺势而为,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推动“智慧公益”,不断提高公益项目和活动的有效性。

通过推进和发展“智慧公益”,公益慈善组织要在内部治理方面提高办公数字化水平,不断优化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在慈善募捐方面,要运用好互联网公益平台、完善捐赠人服务系统,增强透明度、提升公信力;在慈善服务方面,要结合数字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研发服务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在慈善传播方面,要推进媒体融合,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营造人人公益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好“智慧公益”的理论研究;建立“智慧公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智慧公益”的良性生态。在这三个方面加强合作,协同发力,就能够推动一批公益慈善组织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实效,引领一批公益慈善组织在智慧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记者:推进“智慧公益”的发展,对于公益慈善领域和机构而言,主要抓手有哪些?

丁文锋:要推进“智慧公益”的发展,就必须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积极发展互联网公益。

具体来说,首先要认识到互联网公益能够更好嵌入新型科技,给公益慈善事业带来新的红利。例如数字化能给公益项目带来更好的反馈和透明度,大大降低募资成本;能将公益慈善融入生活场景,拉近公益慈善与普通百姓生活之间的距离等。

其次,要提高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公益慈善项目数量。目前的网络公益平台,真正将区块链技术与公益慈善项目融合的数量仍然偏少,仅在小范围内推广“区块链+公益慈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些困境。

再次,要加强互联网公益募捐信息平台建设。民政部近年来先后遴选指定了几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大部分平台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有些平台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标不明确、与慈善组织合作不平衡等,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监督评估手段,汰劣奖优。

第四,要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公益募捐平台的“三化”。首先是平台的规范化,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其次是平台的专业化。平台对公益组织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还能促进其能力的提升。第三是平台机构的精细化。每一家平台要能够定位深耕于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具体领域,争取在公益的意义上做到标准化。

第五,公益组织要注重提升自身互联网公益的专业能力。要能够基于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调研和对捐赠人心理的洞察,设计出真实的、能为受益人创造实质价值的、打动人心的筹款产品;要能够重视自有渠道与社群的建设,不断吸引更多新的捐赠人,并做好服务维护工作;要能够恪守公益价值观,遵守筹款伦理等。

记者:任何一项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发展“智慧公益”需要哪些制度保障?

丁文锋:数字化转型给公益慈善组织带来新的机遇。推进“智慧公益”发展,需要从治理创新的层面,利用协同共治和法治建设,为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尤其要在社会治理大背景下,采取多元创新的方式实现对互联网公益的有效监管。

要对互联网公益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完善现有互联网公益相关法规,条件成熟后可颁布专门法规;要转变监管理念,大数据监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对于互联网公益的有效监管的新途径,可利用数字化模式做到监管时效性、公开性、真实性;要调动多方力量,建立层次分明、多元复合的互联网公益监管体系;要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建立信息透明公开的激励制度和问责机制。

目前“80后”“90后”逐渐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主力军,他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较深入,也较容易接受通过高新互联网技术手段监管公益慈善事业。

记者:对于“智慧公益”人才的培养,您有何建议和设想?

丁文锋:“智慧公益”,人才先行。数字时代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要抓住机遇,把事业发展好,最关键的还是人才。

在我看来,“智慧公益”人才是兼具公益实践能力和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坚守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心,扎根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实践,又要勇于创新、擅于运用信息革命的先进成果,在建设智慧社会过程中发挥“头雁”效应。

“智慧公益”人才的培养,加强数字人才与公益人才的相互融合是关键。只有这两类人才相互学习、协同作战,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公益事业的紧密融合,不断实现公益智慧化。例如我们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基金会,像腾讯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他们在之前的脱贫攻坚以及现在的乡村振兴进程中,开展实施了不少带有数字化、智慧化色彩的公益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靠的都是数字人才和公益人才紧密结合。单靠传统意义上的公益人才,我想有些项目会很难执行下去。

记者:推进“智慧公益”,需要搭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平台,您觉得这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丁文锋:推进“智慧公益”,归根到底来说,就是要搭建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的平台,构建“智慧公益”发展的良性生态。我们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是聚焦人才发展的基金会,未来我们将聚焦公益慈善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在智慧公益人才开发、培养、转化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我们希望能够联合更多的社会力量,开发出适用不同公益组织的培训产品,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做好行业发展的监测与评估,进而推动“智慧公益”的进一步发展。

2022-05-31 舒迪 ——访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理事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文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449.html 1 “智慧公益” 人才先行 25,44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