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春秋周刊

一滴汽油一滴血

——孙越崎的实业救国之路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4月28日   第 11 版)

作者:杨耀健

抗战爆发后,油轮受阻,大后方闹油荒,影响作战及生产,国民政府提出“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号,加紧开发油矿。

开发玉门油矿

1938年,民国政府经济部决定开发甘肃玉门油矿,但当时仅有的2台先进钻机此前已被安置在延长县,而此时延长县已被红军占领。汉口撤退前,经济部长翁文灏与周恩来协商索要钻机,周恩来从抗战大局出发,表示赞同,并派钱之光具体办理。

1939年春,在玉门油矿老君庙打出第一口油井,日产原油10吨。1941年成立甘肃油矿局,驻重庆办公。委任能源专家孙越崎为总经理,严爽为油矿矿长,金开英为炼油厂厂长。

玉门油矿所需水泵、油泵、炼油釜、阀门、管件等设备配件,全部从重庆订购,连同由沦陷区拆迁来的和由重庆江北自来水厂拆卸的钢板、管子、马达等,经长途车运到矿区。油矿职工苦干数月,自行设计制造了24座釜式炼油炉。打井用的水泥只有重庆一家生产,打井用的重晶石来自于涪陵地区。甘肃油矿局自设运输处于歌乐山,自重庆至玉门沿途设了十多个车站,将各种器材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玉门。

孙越崎每年夏秋常驻玉门督促生产,冬春在重庆筹划财务预算及器材的搜购转运,并兼顾四川各煤矿的产销工作。

创业艰难

玉门油矿位于戈壁滩,土壤含沙量太多,不能烧砖瓦,唯有采用“干搭垒”的方法,将屋顶筑成拱形,上盖沙土拌油渣,以避雨雪。后来从外地拉土到矿区烧砖瓦,方可建造楼房。半年的冰雪期,取暖做饭,仰仗祁连山里的小煤窑。炼油剩下的重油和油渣,没有裂化设备再提炼,也被利用来做燃料。粮食来自数百里外的张掖、武威、山丹等地产的麦子,到手后还须经过面粉厂加工后才能入口。工人穿的老羊皮袄,容易生虱子,又痒又疼。矿上建起蒸汽浴室,把老羊皮袄挂在屋内,以高温杀灭虱子。

1942年,矿区员工达到6800余人,连同家属多达数万人,吃喝拉撒很伤脑筋。矿上只得自办供销社、百货公司和副食品商场,从重庆等城市拉来布匹、衣服、鞋帽、文具和干鲜水果等。又在玉门县办蔬菜农场,并自制酱油和醋。

开发资源人才是关键,能否留住从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西北工学院招聘的几百名大学生,婚姻是个重要因素。孙越崎与邵力子的夫人傅学文相识,后者在重庆办了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他就委托邵夫人在该校挑选一批肯吃苦耐劳、有志边疆建设的女学生送到矿上,安排担任教员、护士、财会和其他管理及文娱工作。这样一来,矿区气氛活跃,大学生都在这里成家立业,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石油工业战线的许多专家,大多是从玉门油矿起步的,大名鼎鼎的“铁人”王进喜也出自于玉门。

万里运油

玉门油矿的产品,除部分供应西北公路局等单位外,主要销往重庆和大后方。1940年,炼油能力提高到1500吨,储运能力却远不能适应。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贫弱的中国连贮油罐也无法制造,战前进口的2个贮油罐,转眼间就已装满,车队一时不来拉油,炼油厂就要停工。一方面,前方的战车舰船缺油告急;另一方面,玉门油矿有油运不出来。

孙越崎心如火焚,他借蒋介石到玉门油矿视察之机,请求拨给油矿6万个200公升的空油桶贮油,蒋介石即令后勤司令部拨运了3万个。这些空油桶虽十分破旧,但经检修后大部分能用,炼油厂可以日夜三班连续生产了。油矿又新规定来提油的单位自带空油桶,矿上以装满油的油桶交换,用户称便,一举两得。

但那时没有铁路,从玉门到重庆往返5000公里,全靠几百辆汽车运油,路况车况均不佳,运油车本身消耗油料极大。为节约,油矿局将黄河上使用的羊皮筏子搬到嘉陵江上用作运输工具。汽油从兰新公路运到四川广元,改用羊皮筏子装载顺水漂流,直达重庆,这样可减少约800公里路程。羊皮筏子与空油桶一道运回广元,重复应用。至今,满江羊皮筏子漂浮,成为老重庆人茶余饭后的新鲜话题。

立功受奖

1943年,针对国民党政府中某些人不相信能长期开采石油,提议停止对玉门油矿拨款时,孙越崎提出年产180万加仑汽油的要求。他逐一审查计划,落实措施,发动员工。到当年岁尾,奋斗目标终成现实,炼油厂、电厂的汽笛齐鸣,人们将他抬着在矿区内欢呼游行,一直抬到露天剧场的戏台上。

国产汽油大力支援了抗战。1943年日军强渡风陵渡,企图入侵陕西省。玉门油矿就近供应油料,使中国军队增加运力,及时将苏联援华的火炮拉到前线,阻遏了敌人的进攻。1944年,美军远程轰炸机“空中堡垒”以成都太平寺机场为基地,多次轰炸日军占领区和东京,其地勤用油使用的也是玉门油矿产品。

因开发玉门油矿卓著勋劳,在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孙越崎被授予金质奖章。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2022-04-28 杨耀健 ——孙越崎的实业救国之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3834.html 1 一滴汽油一滴血 23,83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