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硕
“在‘双碳’目前新要求下,森林管理不能‘只禁不砍’,而是要有计划、分阶段、分区域重启森林采伐,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建议说。
自1984年实施森林法以来,我国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1998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对公益林全面禁伐。全国多地随之颁布并实施“禁伐令”。“我国现行以‘养护’为主的森林管理措施为森林生态保护修复作出重大贡献,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情况有了变化,重启森林砍伐十分必要。”
为了解相关情况,樊杰组织相关研究人员成立了课题组。据调研显示:随着我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政策实施,大部分人工林树种也已达主伐年龄。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中,成熟林和过熟林面积占比超20%,蓄积量占比近40%。而这些大量的枯立木、病腐木积压、腐烂,反而演变为碳的释放源。例如,“天保工程”区过熟林碳汇占比从2009-2013年的约13%下降到2014-2018年的不足6%。
同时,我国宜林国土面积有限,随着国土绿化不断推进,森林覆盖率增长将逐渐进入瓶颈期,未来仅依托造林面积“量”的增长发挥森林固碳作用不可持续。
特别是我国林产品利用相关行业木材需求量较大,作为世界最大的木材进口国,木材产品市场对外依存度连续多年超50%,也引发了一些国际舆论抨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课题组认为,应该全面转变以禁伐为主的政策导向,依法依规重启森林采伐。
具体来说,修订相关法规,在“双碳”目标框架下,将森林可持续固碳能力纳入基本理念和原则;扩大森林采伐范围,更新森林采伐的方式、方法和强度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特别是逐步设计从禁伐到更新采伐的长周期更新采伐路线图。根据我国成熟森林的分布,制定分阶段、分区域、差异化的采伐策略。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国有林场,率先开展成过熟林采伐试点。
樊杰建议,要建立我国不同气候地带、不同类型、不同林龄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监测评估体系,构建森林采伐现代标准体系,综合考虑森林固碳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确定不同森林类型的最优轮伐期,为重启森林采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丰富林木进口渠道,探索建立进口林木产品综合审查制度,树立负责任的规范林产品贸易大国形象。依托“一带一路”,倡导并支持全球植树造林计划,体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