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惠娟
编者按:
从2022年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去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在调研基础上首次发布了全国各地在家校社协同推进家庭教育实践中的10个典型案例。从本期起,我们对这些实践案例进行深度跟进采访,以期通过他们的实践经验,为全国各地的家校社协同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从而为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发展赋能。
“家长如何运用反思反馈法来提升孩子的学习动能?家长如何觉察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和孩子非暴力沟通提升亲子关系?……”自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之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中学连续举办了5期“好爸好妈工作坊”活动。在心理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中,家长们收起焦虑的心情和严肃的表情,放松身心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在一系列互动中加深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专业理解,通过专业学习逐渐走上了智慧育儿之路。
围绕孩子的幸福成长,组织开展丰富的家庭教育活动,这只是山东省全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一个侧影。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的线下线上融合发展的协同育人有效模式。
政策保障科研护航,为家长成长提供支持
“山东省一贯重视家庭教育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早在2009年山东省教育厅就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2016年印发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区实验方案》,逐步建立健全了家庭教育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家庭教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和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据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家庭教育中心主任王治芳介绍,山东省还将家庭教育研究纳入科学规划,制定了《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课程指南》,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督导考核评估,推动各地有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奠定了工作基础。
在山东省教育厅领导下,山东省教科院坚持科研引领,推动各地积极建设家校协同育人平台,从优化家长教养能力提升与协同育人活动创新开展着手,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的落地与实效取得。
为了充分发挥好家长学校主阵地的作用,组织和引领家长进行专业化的学习,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庭教育技能,目前山东形成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学校家委会和社区家委会协同的运行机制。各地各学校以校长(园长)开讲、骨干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宣讲、班主任讲堂等多种方式唤醒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以家长读书沙龙、家庭教育图书漂流,优秀父母养成计划、家长夜校、社区好妈妈成长驿站等多种读书活动的开展组织家长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协同育人氛围,优化了家长、孩子共成长的环境。
在线上学习方面,建设了省级、地市级、校级三个线上学习平台。“比如,我们山东省教科院协同互联网企业研发了‘教师空间、家长空间、家庭教育公众号’三大平台,‘教师空间’Web端,致力于提升教师的协同能力及家庭教育辅导能力;‘家长空间’App,致力于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及协同育人能力;‘山东省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面向大众,定期更新,是山东省家庭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宣传窗口……”王治芳介绍,这三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形成“互联网+”协同育人专业化在线平台,在山东省内广泛应用。“自2019年上线以来,助力了10891名种子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为近3482.38万人次家长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王治芳说,各地市也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和家长需求,在积极推广使用省级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家长学习平台。
“目前,我们创建与孩子学籍相匹配的家长教育管理方式,利用‘家长空间’创建学籍管理、家长学习结业、教师创课激励等家长学校运行机制,规范了家长学校管理,提高了家长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明显提升。”在王治芳看来,班主任及广大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家长课程研发,班主任、教师家庭教育辅导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让全省家庭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除此之外,家长义工协会、家长志愿者协会、爷爷奶奶协会、驻校家委会等多元协同的实践活动平台在为学生平安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学生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提升提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亲子研学、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解决了孩子校外实践活动的安全监护问题,增进了亲子感情,促进了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王治芳介绍,家庭、学校、企业和社区相结合,通过购买服务或与各公益专业机构联动方式,开展劳动体验、公益环保、科学实验、拓展训练等多种多样的校外教育、托管活动,为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融入社会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师资培养课程建设,促进协同育人专业化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家庭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目前山东省教科院组建了省、市、县三级家庭教育教研员和家庭教育兼职研究员队伍,积极推动各地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加强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创新家长学校组织形式,定期开展线下线上的家长教育活动,组织家长学校优质课展评,促进家长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除此之外,山东省教科院还组织实施了“家校协同优秀校长(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育工程”。“我们以‘教师空间’为平台,为全省家校协同育人骨干队伍及广大教师创建线上工作室,提供协同育人的课题研究、学习成长、实践应用、成果分享空间。”王治芳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至今,已培育了家校协同优秀校长(园长)467人和骨干教师730名,发布相关课程108课、家校协同育人咨询59期,专家报告42次。
为了家庭教育“一个也不能少”,山东省组织实施了“乡村学校家校共育种子教师万人培育计划”,为乡村学校家校共育种子教师建立“1+20”工作坊,通过557名指导教师带动线上学习交流和线下实践,培训了10891名乡村学校家校共育种子教师,有效提升了乡村学校教师家校协同和家庭教育辅导能力。“山东省教育厅持续开展‘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在省级专家团队引领下,大幅度提升了教师家校协同和家庭教育辅导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家校协同能力的发展。”王治芳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避免了让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成为家庭教育发展的“真空地带”。
为了促进协同育人内容的系统化,山东省教科院立足现实需求,以教育学、心理学、家庭学和社会学等理论为基础,依据0-18岁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组织省内外家庭教育专家及一线骨干教师300余人,以“孩子发展”“家长教养”“家庭建设”“合作共育”为四个内容模块,分学段、分学龄研发了家长学习手册;分龄开发广普课、专题课、案例课和能力提升活动课程。制作视频、音频和图文等多种形式线上课程11941课次。通过“家长空间”呈现给广大家长免费学习应用。
“家庭教育服务行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标准建设,我们在此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去年,山东省教科院和山东成人教育协会积极向人社部提交《家庭教育辅(指)导新职业建议书》,推动将家庭教育辅导新增为国家职业;山东省教育厅申报《家庭教育辅导技能等级导则》《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指南》两项成果立项为2021年‘山东标准’开发项目,以弥补家庭教育领域的行业标准空白;与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签订协议,开发《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家庭和托育机构的0-3岁婴幼儿看护人提供辅导咨询服务……”让王治芳欣喜的是,《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已通过专家终审,将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按程序审核后颁布,促进家庭教育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山东省被教育部确立为两个省级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之一。目前家校社协同之花开遍齐鲁,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也让山东的教育治理模式从之前一个围墙内的学校“小教育”走向了家校社共融共治的“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