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慈善周刊

《2021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显示——

高校大额捐赠激增 “学科建设”成热点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3月22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顾磊

近日出炉的《2021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简称《报告》)显示,高校大额捐赠整体呈上升态势。2020年,高校大额捐赠到账总额突破100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超4倍,快于社会捐赠整体增速。

这是我国首份高校大额捐赠研究报告,由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发起,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报告》描述的现象与近年来业内对高校大额捐赠态势的整体判断较为契合:捐赠额度持续增长,但信息披露较为滞后。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内高校大额捐赠有较强的设计性与策略性。

据公开信息,《报告》共统计到2015年至2020年间982笔大额捐赠,涉及733个项目,到账总额303.6亿元,协议捐赠总额380.8亿元,982笔大额捐赠到账额的中位数为1950万元。1亿元及以上的捐赠项目有111个,占项目总数的15%。

2020年高校大额捐赠年度总额达到新高,与万科向清华大学捐赠近50亿元相关。然而,即使排除这一巨额捐赠,2020年度大额捐赠到账总额依然有逾60亿元,超过2018年的59亿元,仍是历史最高值。

企业和企业家是主要的高校大额捐赠人,其中不少有校友的身份。与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每年发布的年度大额捐赠百杰榜相似,《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半捐赠来自房地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和企业家。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高校大额捐赠并不均衡,这一点与许多国家类似。此次调研显示,捐赠与高校综合实力紧密相关,“双一流大学”承接了八成以上的协议捐赠总额。拥有众多“双一流大学”的华北和华东地区,是捐赠的富集地。

有意思的是,“双一流大学”大额捐赠的“头部效应”并非不可动摇。《报告》统计到,流向“非双一流”高校的大额捐赠也有显著上升,而且受捐方逐渐多样化。

流向“非双一流”高校的大额捐赠在年度捐赠笔数中的占比,2015年仅为1%。2018年,这种情况随着西湖大学的成立得到改变,当年这一比例上升至26%。该比例上升并非偶然,2019和2020年也稳定在15%左右。《报告》的观点是,高校大额捐赠的受捐方从集中于“双一流大学”到集中度逐渐下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对于高等教育、科研和慈善事业均是好事。

善款用途的历年变迁反映出大额捐赠人也在调整策略。院系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建设、奖学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是大额捐赠的排名前五的用途。院系学科建设始终保持着高关注度,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却逐年下降——2015年,基础设施建设在大额捐赠的三大用途中排第一,但在2020年已退出三大用途。

总体而言,高校大额捐赠的策略性在增强,不少捐赠人眼光长远,瞄准的是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以内蒙古老牛基金会的“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项目为例,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及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加速儿童博物馆这一教育模式在中国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其开展的儿童博物馆在中国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证研究,填补了研究空白。

高校大额捐赠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披露却是一个“硬伤”。《报告》从年报披露(工作报告或财务报告)、学校/基金会网站披露(如捐赠仪式新闻稿等)、专题网页披露这3个维度进行考察,发现仅有12%的项目在全部3个维度上有信息披露。在可见的未来,信息披露的加强将成为该领域“补短板”的重点。

报告发布方负责人认为,高校大额捐赠不应追逐热点和短期效果:“要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学科建设的重大规划结合,看远景,一起做大事。”同时这位负责人建议,除了给钱,还要参与管理,捐赠人应放眼社会,与高校一起做推动地区进步的事,让受益人不仅限于高校院墙之内,这将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2022-03-22 顾磊 《2021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显示——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1866.html 1 高校大额捐赠激增 “学科建设”成热点 21,86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