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晶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有的医学模式,‘西学中’是中西医结合发展和教育培训的重要一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告诉记者,早在1955年,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学中”班就开班了。1958年,毛泽东主席还在《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上批示,要求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希望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并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唐旭东介绍,几十年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西学中”,建立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开设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汇通、善于创新发展的医学专家,其中不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或“高明的理论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研究员就是中医研究院第三届“西学中”班学员,还有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廖家桢、沈自尹、李连达等都是“西学中”出身,这些领军人物发展了中医药,创新了传统中医理论,推动了中西医学术的发展,提高了临床医学综合服务的能力,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的经验与成就来看,“西学中”的成功模式同样适用于医学技术发展快速的当下。“西学中”教育能够让西医临床医师逐步掌握中医思维能力和中医临证能力,利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手段来面对疾病,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整个医学进步。
201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指出,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为“西学中”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2017年出台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2021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专列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出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增加课程学时;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接受必要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研究实施西医学习中医重大专项,用10-15年时间,培养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这些政策为“西学中”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然而,目前相应的配套措施尚不完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开展‘西学中’培训培养的机制仍未建立,‘西不接中’‘西不学中’的现象普遍存在。”唐旭东坦言,接受西学中培训后缺乏国家层面的认证认可,导致西医大夫学习中医的积极性不高。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中青年后备人才由于缺乏更高层次的培养和团队支撑,中西医兼通的领军人才出现断档的趋势明显。地方管理部门或中医药院校举办的“西学中”学习班,招收的学员多数为基层医院或民间医疗机构的中医爱好者,医学基础差,自身缺乏必备的现代医学知识储备和临床技能,无法实现临床和科研上“1+1>2”的效果。
“完善‘西学中’制度,特别是加大高层次‘西学中’人才培养力度,是新形势下发挥中国医学原创优势,保持我国原创生命科学的国际领先优势的必由之路。”为此,唐旭东建议——
实施西医学习中医重大专项,选拔优秀西医师和西医院校毕业生学习中医,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西学中”培训教育体系,实现“培养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目标。
将“西学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评定、评价纳入人社部国家高级人才工程,在人才评价体系中体现中西医并重,发挥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在“西学中”高层次人才的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中,建立一批覆盖重点学科的“西学中”人才工作室,在全国范围内配备合作导师、合作团队,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中广泛实施“西学中”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经费、职称评审、执业医师注册方面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