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物安全是指人类开展近地空间科研和深空探测活动中的生物因素对地球生态环境、外星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报讯(记者 王硕)“2022年,我国空间站即将全面建成,将为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实验提供丰富的太空资源。比如,利用微重力、高辐射等特殊环境开展空间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微生物防控研究等。但是在空间生物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顶层规划缺失、研究水平较低和应用转化不足等问题,现在亟须完善相关措施,提升我国的生物安全水平。”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小津关注的是这个看似“高高在上”,却与人们息息相关之事。
空间生物安全是指人类开展近地空间科研和深空探测活动中的生物因素对地球生态环境、外星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日渐频繁,那些科幻电影里出现的神秘病毒、入侵生物等带来的威胁或许并不是那么遥远。
虽然有这些潜在风险,但利用太空空间特殊环境,相关研究成果也可对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类因此获益良多。
赵小津发现,目前我国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针对空间生物安全的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以及相关标准,缺乏对空间生物安全的有效引导;由于此前我国没有长期驻留外层空间的科研平台,空间生物实验水平还相对较低;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还不足,一定程度抑制了产业积极性。
为此,赵小津呼吁,建立空间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立足我国空间站运营和管理,开展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的整体规划和前瞻布局,统筹策划天地一体化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实验,促进相关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高效协同;设立空间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着重突破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推动空间生物安全标准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加快空间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