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冬
本月初,《2021四川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出炉,四川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9375.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54.5%;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这表明,我省民营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日前,四川省政协常委代平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川先后出台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措施,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同时,报告中也指出,四川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持续增长乏力、二产略显疲态等问题和短板。而这也是他下一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专精特新企业活力迸发、逆势增长,已成为新形势下经济强韧性、焕生机的关键基础。”一直非常关注民营经济发展的省政协委员延华介绍,据她了解,四川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的99.40%;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占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的98.64%,“从企业科技创新角度,民营企业不仅是引领者而且几乎是全部‘担当’。”
为支持更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在今年省政协全会期间,延华代表民建、九三等界别面对面向省长黄强提出建议,加强平台建设,形成政产学研联动的创新生态圈;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能;加快加强社会风险资本体系建设,更好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创新研发资金以及配置资源;鼓励传统中小企业通过数字赋能,提质增效。
针对四川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人才队伍较弱等瓶颈,省政协常委李亚莲把目光投向了高校。在她看来,成渝地区高校有203所,聚集科研人员8.6万余人,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科技成果,但却缺乏转移转化渠道。为此,她建议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平台;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支持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队伍建设。
成都市政协委员王劲夫也有类似想法,在今年成都市政协全会期间,他向大会提交了《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搭建区域性高规模、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聚集高校院所、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知识产权、财税等多方资源,共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提档提能;以产业功能区为核心,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创新服务生态体系;开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培育行动。
“去年底,国家发布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小企业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省政协常委江云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乘着东风向“专精特新”转型。根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的数据,去年,四川又有65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四川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了23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