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以产出成果为导向 减少“跟风式”研究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25日   第 07 版)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蔡荣根

基础研究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源头,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提升,一些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但整体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提供创新的源头支撑。

如何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我认为要在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要持续增加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了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但纵观世界科技强国,我们的基础研究投入的差距还是明显的。以标志基础研究高度的诺贝尔奖而论,21世纪日本已经有20位(含日本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些诺奖大多是20世纪培养出来的。这一突出成绩得益于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给基础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科研生态,培育良好科研文化。我国已成为科研论文产出世界第一的大国,但是重大原创性成果较少,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论文比例还是偏低,要尽快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项目,人才、机构评估评价中,要重原创、重创新、重解决国家需求中的重大基础问题,以产出重要成果为导向,大力减少跟风式的研究,大力减少“not even wrong”类的论文。

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上,在项目、人才、科研机构三者之间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特别是对于纯粹基础的理论研究,要以对科研机构的资助为主,项目资助为辅,使得他们有一个稳定的科研环境,培育和布局新的研究方向、交叉课题,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聚焦一些重大的,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核心问题,特别是要逐步降低科研人员收入与项目经费的相关性。

第三要加强国际交流,建立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要完善有利于外国科学家来华交流、生活的政策环境。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合作,激发思想碰撞的火花,产出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譬如20世纪在量子力学诞生的年代里,以波尔为代表的丹麦波尔研究所,吸引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如海森堡、狄拉克、泡利、朗道等的访问和交流,产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长期引领了物理学的发展。

第四要完善基础教育的政策环境,加强数理化等基础科学建设,继续倡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要完善教育培养方式,保持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在小学阶段要引导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在中学阶段要加强数理化等的学习,在大学要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将有志于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吸引到基础研究中来。

2021-11-25 蔡荣根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695.html 1 以产出成果为导向 减少“跟风式”研究 15,69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