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甜甜 本报记者 胡方玉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推进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善治、保障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安徽省农村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治安形势稳中向好。但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社会新老矛盾交织,各类风险隐患易发难控,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10月20日,安徽省政协召开“推进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月度专题协商会,与会人员围绕提升乡村治安水平积极建言。
给智慧乡村再戴一顶“雪亮工程”的“帽子”,推广“乡村大喇叭”“一键报警”等简单易操作的技防设施;探索“道德积分”制,促进村风民风双提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在协商交流中,新思路不断、“金点子”频出。
■ 乡村善治:“一主多元”谋合力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需要纳入乡村治理大框架,以提升整体效能。调研显示,一些地方还在靠公安一家“单打独斗”抓治安,农村警力又明显不足,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要树立一主多元的共治理念。”省政协副主席夏涛在会上表示,要遵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党政领导、公安为主、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提升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整体效能。
夏涛建议,健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乡街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安防控工作的统筹协调。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平安建设组织体系,推进平安办实体化运作。探索扁平化工作机制,推进市、县行政力量向基层下沉,进一步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推动“以条为主”的部门多头管理向“以块为主”的乡镇(街道)综合治理转变。
省政协委员马文革认为,乡村党组织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要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切实保障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走完最后一公里。他建议,抓好乡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工作,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理清职责任务,加快推进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乡村自治:构建调解新格局
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激化,引发的民转刑案件发人深省。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婕建议,推行“邻长制”,把治安防控的末梢神经延伸到“街道、社区、片、组、邻”等社会最基层细胞。在农村行政村范围内划分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为“一片”,原则上以原有村民小组划分为“一组”,以居住临近的10-20户村民划分为“一邻”。从每片(组、邻)内,选拔综合素质好、热心村务、乐于助人的人,担任片长、组长、邻长。让“邻长”在基层当起“调解员”,成为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力量。
“要发挥多元化机制优势,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代表民建安徽省委会发言的滁州市政协副秘书长、民建滁州市委会主委陆晓华同样关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她建议,持续推进市、县两级矛盾调解中心建设,将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集聚至中心,做到“统一受理、分类调解、多调对接”。同时整合公、检、法、司等部门资源,推进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引入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人员参与调解,提高调解效率。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在线化解平台,打通各相关部门平台壁垒,完善信息汇总、问题转办、舆情研判、督查考核等功能,实现线上资源共享。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是信访维稳的重要责任主体。代表民革安徽省委会发言的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表示,加强乡镇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筑牢信访维稳“第一道防线”,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周世虹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把部门职能优势与村委会属地管理优势有机结合,发挥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抓好信访问题防范化解工作。
■ 乡村法治:普法寻常百姓家
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社会的和谐稳定,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民盟安徽省委会提交的调研报告建议,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新媒体宣传,指导促进各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探索创建“法援在线”微信公众号,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快、覆盖广、互动强的优势,不断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基层群众法律意识,力争实现村、组、户都有“法律明白人”,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建议,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乡村地区多多进行普法宣传。例如,由各地司法局牵头,将辖区内单位的法治故事、漫画、顺口溜、儿歌、剧本等编制成普法宣传手册,在广大村民中发放。打造户外宣传广场,在农村的墙上开辟法治宣传走廊,利用绘画、书法等形式宣传农民急需的法律知识,因地制宜建立村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化新农村、法治文化院落等。
不仅如此,还要编写犯罪案例以案说法,组织农民参与当地法治栏目剧、法治视频的拍摄,提高群防群治的积极性。在春节等农村人口聚集的时间段,开展法治文化演出、农村法治手机摄影大赛、法律知识竞赛等。建立农村法治文化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巡回演出,用身边的鲜活案例,让农民群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接受教育。
■ 乡村德治:丰富内涵“软约束”
将德治作为一种“软约束”,既能够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也可以对乡村一些民间规则体系和约定成俗的道德规范进行提升约束,是法治的有效补充。民革安徽省委会认为,把具有丰富内涵的德治融入平安乡村建设中,有助于破解诸多层次的问题与矛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民革安徽省委会提出,探索建立“道德积分”机制,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开设“道德银行”“文明公益超市”等服务平台,为村民发放乡风文明积分卡,将文明创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志愿服务、内生动力、文化事业、配合工作、表彰奖励等纳入积分管理,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凭积分卡到公益超市兑换物品,以促进村风民风提升。
与此同时,探索建立“道德约束”机制。结合实际,推行村规民约“拉黑制度”,如有人严重违反有关约定并无视批评教育,则可能被全村集体“拉黑”,通过发动群众的力量来起到规范约束自我行为的效果。
■ 乡村智治:科技巡查保平安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在“天网工程”为平安城市保驾护航的同时,乡村治安防控体系的智能化、科技化,也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民革安徽省委会提出,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亟须延伸视频监控的“链条”、消除电子眼的“盲区”。建议基层政府主管部门尤其是县区、乡镇与通信公司建立合作机制,强化摸排,在公共场所、学校周边、主要街道、居民家门口安装“平安乡村”监控摄像头,把治安防范措施进一步延伸到村民身边。
为了视频监控区域不留死角,还要形成“人防、物防、技防”三合一的治安防控体系,尤其要提升村级综治中心的硬件水准。结合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对村级综治中心进行提升,落实视频监控指挥中心,规范建设心理咨询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场所,整合村级网格,充实网格员队伍,进一步发挥村级综治中心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将村民们的各类矛盾化解与消融。
民进安徽省委会也提出,把强化科技应用作为重要引领,主动适应现代科技革命的大趋势,充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传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科技,提升维护乡村公共安全科技化水平。比如,深入实施以公共视频监控联网入户为主要内容的“雪亮”工程,实现十字路口、农村学校、河流堤坝等重点地段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快拓展火灾溺水报警、应急广播、一键求救等深度应用;建立健全乡镇-村-农户三级联网联控视频监控网络,结合“村村响”广播、十户联防和网格化终端机,初步构建“空中有监控、路面有巡逻、村内有联防”的乡村治安管理新模式。
■ 多措并举:平安乡村“组合拳”
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推进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农村地区发展和安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服务乡村振兴全局的重要党政工程。省公安厅代表回应,下一阶段,全省公安系统将做好具体“三项建设”:聚焦主体力量建设,做推进乡村振兴的先锋队;聚焦防控能力建设,做建设平安乡村的捍卫者;聚焦治理体系建设,做服务“三农”工作的勤务员。
“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把脉精准、针对性强。”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翠凤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说,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农村地区“空心村”大量出现,留守人员多为妇女、儿童、老人及病残人员等弱势群体,俗称“386199”部队,一些不法分子将魔爪伸向农村地区,给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带来不少挑战。
王翠凤指出,要深入推进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城乡差异化条件下的农村警务战略,自觉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强化基层政权组织、乡村治理机制、农村警务能力建设,构建大协作格局。坚持聚焦“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使命,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深化扫黑除恶斗争,严打涉农违法犯罪,整治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构建大整治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农村警务机制改革,推进群防群治,加强农村地区技防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构建大防控格局。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昌尔指出,要更高质量推进乡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打通补强社会治安的“最后一公里”。他希望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综合运用各种履职方式,加强工作谋划,深入调研论证,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真正把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打造乡村振兴安徽样板的助推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