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还没入冬,同事王姐就给母亲网购了毛线帽子和围巾。我问王姐,这个季节戴这点早吧?王姐回,人上了年纪,害怕冷,早点给老人家准备下,有备无患。
在我印象里,王姐给父母买东西总是超前于季节。我问她这个“强迫症”的出处,王姐说,儿子小时候,她总让他多穿衣服,单在穿不穿秋裤的问题上,就和儿子斗智斗勇好几年。但奈何有种冷叫“妈妈觉得冷”,儿子的体温总和她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一次,她又让儿子穿秋裤。儿子说,穿上秋裤课间打篮球时活动不开,上体育课也跑不动,现在很多同学还有穿着短裤打篮球、踢足球的呢。王姐也知道小孩子体温高,耐寒能力比大人强很多。对于儿子的穿搭,应该比天气预报的温度高三四度才行,但作为母亲,总怕孩子冻着。
王姐把这话说给父母听,母亲感慨:是啊,我和你爸早晚都穿上薄棉裤了,我俩都是老寒腿,天一凉,关节先感知到了。王姐给父母买的保暖内衣还在路上,对父母而言已经“过季”了。这让王姐意识到,温度上的代沟,是年龄和身体素质决定的。于是,她在儿子穿衣问题上妥协的同时,也把对父母的关爱“温度”调低了好几度,让父母比自己多穿一层。
王姐的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每年入秋后,父亲就给爷爷买好了取暖用煤,母亲也早早把爷爷的被褥和棉衣棉裤都拆洗缝制好,放在床头的柜子里。爷爷家生炉子也不是按时令,而是看温度。天气一凉,母亲便差遣父亲去爷爷家把炉子和烟囱泥一遍,木柴和煤饼都堆到屋子里,爷爷啥时候想生火了,随时都可以生。真是因为在对抗寒冷上,每代人是有温度代沟的。母亲也怕忘,所以她每年都在月份牌上标注上,提前一个月提醒自己,该给家里的老人送温暖了。
对父母的知寒问暖要比天气预报“低”几度,提前问候父母:天冷了注意保暖。这样子女的关爱才能和父母的温度同步。有时,也许父母硬件上的“取暖”物质并不缺,但哪怕子女一句“天寒加衣”“多喝热水”的话语,也让他们心生欣慰和满足,让他们多一层温暖对抗即将到来的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