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裕
“念念——奇缘斋珍藏陈佩秋书画展”日前在北京华艺空间正式开幕,这是此次展览继上海站、广州站巡展后的第三站。
此次展览通过对陈佩秋先生弟子、晚辈友人珍藏的近40件作品进行故事梳理串连成主要线索,将这位在艺术上执拗坚持、生活上率真精致、情谊中细腻温暖的大师形象呈现于公众面前。
1960年,陈佩秋成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年轻画师之一;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她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被评论界称为:“得宋元法度真谛者,当今独佩秋先生一人也。”陈佩秋于20世纪40年代初考入西南联大,一直热爱绘画的她参观了不少画展,眼界大开,于是重新投考重庆国立艺专,也是在此结识了人生伴侣谢稚柳。
谢稚柳、陈佩秋之子谢定伟讲述:“她学画也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在重庆国立艺专时,一开始学习临摹老师的画作,也曾经学过明清,后来接触宋画,对宋画产生兴趣,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对宋元绘画情有独钟。她毕业到了上海之后,接触到大量古画,对宋元越来越喜爱,开始从临摹,再到写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基础,又根据自己的喜爱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到了后期又吸取了一些西方绘画的色彩理念,创造了她自己的新面貌新风格。所以她的画可以说是古今结合、中西结合、有传承、有创新、有自己的特色。”
此次展览涵盖了陈佩秋20世纪50-70年代之后直至晚年的花鸟、山水等题材逸品。20世纪50年代时,陈佩秋专攻花鸟,取法两宋,用工笔双勾,赋以重彩,作品既有宋人的遒劲鲜艳,又有纯净雅洁的格调。谢定伟说:“《鸳鸯杏花》这幅画1958年出版过年画,与她平时创作略有不同,结构比较平实工整、色彩鲜艳,尺幅也较大,应该是专门为年画出版创作的。鸳鸯、鸟、树、杏花等,基本上都是宋人院体画的风格。”
陈佩秋晚年将法国印象派的色彩应用于中国传统绘画上,她晚年的青绿山水大多以墨、彩写成,开创了墨彩结合的中国画新风。谢定伟解释道:“她采用的方式是加一层墨一层颜色,再一层墨一层颜色,叠加很多次达到这么一个效果,又不是纯墨色,又不是纯色彩,但是墨与色的浓厚度非常深,给出的效果就是墨彩交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