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裕
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给大会写来贺信,勉励中国考古工作者百年来的辛勤工作。人民政协报记者躬逢盛会,并走访了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您讲述仰韶文化遗址考古的百年故事。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从渑池县城徒步来到仰韶村,在村南约1公里的地方,他发现夹杂着灰烬和遗物的地层,以及被流水冲刷露出地面的陶片和石器,其中,就有引人注目的彩陶片。
当年10月,经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批准,安特生与地质学家袁复礼、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一道再次来到仰韶村。这一次,他们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甚至还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水稻粒的印痕。
发掘完成回到北京之后,安特生立即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文物系统、全面地研究,经过按遗存深度进行逐层分析,他们一致认同安特生的判断:这里是中华民族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按照考古惯例,以首次发现地作为该文化类型名称的原则,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村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拉开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幕,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重要地位逐渐清晰。
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涉及黄河中游甘肃、青海、河南、山西、陕西等10个省区,仰韶文化研究基本明确了文化特征、时空框架和源流演变,深入探讨了仰韶时代人类社会形态、资源环境、生业模式及文化交流等重大问题,初步勾勒出中华文明孕育萌生时期的生动历史画卷。
仰韶文化的发现,宣告中国有了自己的石器时代文化,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开创了中国近代田野考古的先河,有力地驳斥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理论,具有非凡的意义。
仰韶村遗址的四次发掘
百年以来,仰韶村遗址先后进行四次考古发掘。仰韶村遗址的百年考古历程反映着中国考古与中国的整体历史命运紧密相连。
1921年,经当时中国政府批准,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进行首次发掘。该次发掘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为仰韶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由著名考古学家夏鼐领队,在仰韶村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有排列稠密的墓葬,出土仰韶红底黑彩和深红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红陶瓶,灰褐夹沙陶鼎等。同时,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篮纹陶、灰绳纹鬲、带流陶杯等,出土文物十分丰富。通过第二次发掘,考古学家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进行的考古发掘项目之一。
1980年10月至1981年4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渑池文化馆,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这次发掘是在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的台地展开的,发掘面积共200余平方米。发现原始社会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613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发掘和对所获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考古学家认为仰韶村文化遗址属于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
2020年8月,在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同时,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同步进行。这次考古发掘受到广泛关注,并入选2020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此次考古发掘围绕遗址南部核心区和遗址中北部仰韶文化壕沟、龙山文化环壕等重要遗迹开展考古发掘研究相关工作,为黄河文化、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等课题提供新的考古资料。
经过努力,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有了新的发现。最主要的发现在仰韶晚期,地层堆积厚,出土遗物发现数量最多,以陶器为主,另有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
从考古调查、勘探及第四次发掘情况来看,仰韶文化晚期出土遗物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此次考古发现的青灰色“混凝土”,可能为房屋建筑地坪,“涂朱”红褐色草茎泥可能为房屋建筑墙壁,这些高等级房屋建筑遗存在仰韶村遗址是首次发现,为研究仰韶遗址及豫西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的类别、形制、技术等提供了新材料。
仰韶村遗址还出土玉钺、玉环、象牙镯形器等高等级遗物,并出现大型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其聚落面貌比仰韶中期有了更高程度的发展,是仰韶村遗址的鼎盛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
此外,经过科研人员对仰韶村遗址尖底瓶的检测与分析,认为尖底瓶残留物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通过对仰韶村遗址墓葬的14个土壤样品的分析,还发现了仰韶村遗址墓葬中可能曾存在过丝绸实物。
见证百年中国考古学
系统性考古勘探和第四次考古发掘表明:仰韶遗址现存面积30余万平方米,是渑池盆地中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学术研究价值较高,是渑池盆地一处重要的大型中心性聚落遗址。
也可以说,仰韶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缩影,见证了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发荣滋长,半坡、姜寨、庙底沟、西王村、大地湾、杨官寨、西坡、黄山、西山、大河村、双槐树等重要遗址的发现发掘,不仅丰富了仰韶文化的研究内容,更是在田野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史前考古理论、方法和技术。
仰韶村遗址在1961年即被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建设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0年,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2021年,在仰韶村遗址基础上,包含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等项目在内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据了解,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89.89公顷,重点保护区的文保项目和文物展示项目占地900余亩,设计总投资1.6亿元。遗址公园将景观串点连线,集遗址保护、考古价值阐释、考古发掘展示和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考古景观,成为展示仰韶文化的重要窗口。其中,仰韶文化考古发掘点也成为该公园的网红“打卡地”,考古发掘点突出展示了仰韶村文化遗址考古成果的纪念性、遗址展示的真实性以及遗址环境的完整性。
同时,仰韶文化博物馆也位于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当中,其也是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该建筑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由关肇邺主持,整个设计独特新颖,布局科学合理,文化特色厚重,建筑外围整体颜色以陶土本色为主,从感官上仿佛是一座“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博物馆”,给人带回到远古时期。近来,针对原馆面积不大、陈展落后等问题,进行了重新升级布展。
2020年11月,对仰韶文化博物馆进行重新布展提升,总投资3000万元,设计布展总面积2386平方米。博物馆内展区基本陈列部分共包含四个部分,分别为基本陈列、近20年豫晋陕仰韶文化核心区域考古成果展、数字化展厅和专题展。该馆展出文物近4000件,大部分为距今数千年的仰韶时期出土文物,其中包括1166件的石盘状器、三角纹彩陶盆等,为国内较大规模的史前博物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馆东侧,矗立着一座全长106米、高4.5米的百年考古历程红砂岩大型雕塑墙。从雕塑墙南段起始,中国考古百年画卷徐徐展开。从渑池仰韶村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群、安阳殷墟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双槐树遗址,这些内容对于我国百年考古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呈现出百年考古的重要脉络。同时,一大批杰出的考古学者雕像矗立其中,李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安志敏、石兴邦、张忠培、严文明等,扎根田野、著文立说,让中国考古薪火相传、英才辈出。
为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国出土彩陶全集》《中国考古学百年史》《三门峡庙底沟》等书籍同时出版发行。
其中,《中国出土彩陶全集》由陈星灿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内容共有十卷,收录新石器时代彩陶2460多件。全集是对中国百年考古出土彩陶的一次科学普查及精美艺术品的筛选,是对中国古代彩陶文化元素与文化特征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国内外研究与收藏彩陶可供参考的重要学术成果。《三门峡庙底沟》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共同编撰,是庙底沟遗址2002年发掘材料的综合整理成果,全书50万字、600张线图,1500幅图片;《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由王巍主编,中国考古学界200余位权威学者共同撰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系统回顾百年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探讨建立符合中国实际考古发展路径。
此外,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暨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邮票纪念册也同期发行。此次共设计5款系列邮票,其中一款为首次采用彩陶制作的邮票,主图为“太阳神鸟”,副图为仰韶村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唯一一件完整器物“月牙彩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