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毅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延安成为边区的首府。陕北地区一直干旱少雨,降雨时间又多集中在夏秋之际,所以常受旱灾袭扰。为抗旱备荒、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特别注重进行水利建设。
当时,延安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枣园乡有1000多亩川地,西川河从中流过,但因为河床低,难以灌溉,长期以来,对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障碍。
1939年春,边区政府计划从枣园上游裴庄村附近的西川河引水,浇灌枣园1000多亩川地,工程定名为“裴庄渠”。
为修筑这条水渠,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拨款4000元,并指派毕业于北洋工学院(天津大学前身)的边区水利专家丁仲文负责勘测设计,指导当地群众修建。
8月,裴庄渠正式动工,中央机关、警备团和当地群众一起,修了一条长达6公里的水渠,把靠天吃饭的川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次年4月底裴庄渠全部完工。
1940年6月末,延安附近各县遭山洪冲击,汹涌的山洪直接造成刚刚竣工不久的裴庄渠大坝被冲毁。在边区政府建设厅和当地群众的积极努力下,于同年10月再度动工修复裴庄渠,这次水渠重修,吸取了前次的经验教训,注意把新法修筑的内容与当地的具体条件和民间的历史经验很好结合起来,对水渠进水口等进行了改修。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新的裴庄渠于1941年4月19日告成。
建成后的裴庄渠,拦水坝长70米,深宽均为0.6米,流量为每秒0.65立方米。对原来渗水的地方,还用石灰拌黄土填实,保证滴水不漏。全部工程有碎石坝一座、退水闸一座、跌水五座、斗门九座,再加上渡口等,并利用水利设置了水磨三座,以供将来磨粉等用。裴庄渠自裴庄起,经过庙嘴、磨家湾、枣园、侯家沟,直达杨家崖,全长约6公里,灌溉面积达1500亩。
裴庄渠建成后,边区政府除直接拨款外,还发动附近群众按照每亩地2元价格入股,成立了裴庄渠水利合作社,使得群众从一开始便参与到裴庄渠的日常使用和管理中来。为了提高裴庄渠的利用率,同时用丰收的果实教育群众,自1942年起,边区政府建设厅还派了技术工作人员,组成裴庄水利管理所,亲自经营着枣园30亩农场,为群众提供指导。该渠作为边区延属分区灌溉面积为最大的水渠,据1943年春天统计,能放水的1072.5亩,每亩以增收细粮三斗计,年可增收细粮321.75石。
裴庄渠的建成使用,不仅让沿线的贫瘠的土地变为肥沃的水田,枣园、裴庄一带的群众也迅速变“靠天吃饭”为旱涝保收,农业生产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党中央,感谢边区政府,把裴庄渠称为“幸福渠”。“幸福渠”为边区兴修水利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边区各地大小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普遍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