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

——全国政协“法治中国”委员读书群线下交流活动小记

本报记者 孙金诚

“这台设备是X射线CT扫描,是文物医院现在最贵重的一个仪器。它是开墙破洞进来的!”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屈峰绘声绘色的讲解,吸引了满满一屋子听众。在他身后,静静等待“拍CT”的“病人”,是一件青铜器。

9月24日,全国政协“法治中国”委员读书群举行线下交流活动,来自多个界别的11位政协委员,走进故宫文物医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特有的魅力。

据介绍,“文物医院”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保护修复机构。

“医院这个概念就是我们对文物的保护,一定要事先进行诊断,分析确定它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确定用什么样的方式。采取科技手段来检测,才能针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修复。”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表示,之所以命名为“医院”,一是因为文物修复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像患者到医院看病一样,不仅需要有传统技术的工匠进行经验性地判断,也需要借助各类分析检测的仪器来诊断,以便在修复过程中,科学地解决文物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文物寿命的延长和最大程度保护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二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后,文物保护受关注的程度明显提升,通过展示文物修复过程,希望使民众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科学性,体会文物修复工作者崇尚的“工匠精神”。

“这是沉香木,背面刻的万寿图,描金的,很好看。”在木器修护室,屈峰望着工作台上的插屏对大家解释,不论是纹饰还是造型,都是外在的表现,对于文物保护者来说,更需要了解内部状况。所以,“要了解它的内部工艺,必须使用X光,没有科技的手段,很难知道里面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娱乐性的古钟表数量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这些美轮美奂的西洋钟表,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不少已经无法运行。在古钟表修复区,一批钟表修复师化身时光匠人,从清洗、组装到调试,努力恢复古钟的运行机能。

“修复过程先要拆解受损的钟表,再清洗、组装、调试和修复,最后希望达到修好如初。”钟表修复师王津表示,现代钟表有说明书及配件,但每一件珍贵的古钟都是独特的艺术品,结构和复杂程度不同,也没有原始和参考数据。“修复面对最大的困难就是,修复和补配钟内每个小零件及机能调试,这往往要靠多年的经验来把握。修复时要尽量保持文物的原貌,调试过程也必须保证走时精确,如不同步的话,就要反复拆装再组装调试。”

王津一边讲解,一边走到展示区的一座“宝塔”钟前,耐心上弦,像是手握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随着民乐《茉莉花》的奏响,金属敲击声清脆悦耳,一座“宝塔”一层层缓缓升起……工艺的繁复、配合的奇妙,令在场的委员惊叹不已。

“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用工匠精神留住文化之根。”委员们表示,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沉淀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厚重的魂魄,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护佑文化传承。

同时,委员们也表示,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及通知规定之中,且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与依法保护文化遗产的任务不够适应,国家从立法层面完善文物保护机制显得十分迫切。“故宫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它,爱护它,让它一代代传下去,让子孙后代从历史中学到更多。”

2021-09-30 孙金诚 ——全国政协“法治中国”委员读书群线下交流活动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289.html 1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 13,28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