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喜梅
“‘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是由王琦院士倡导发起的。王琦院士创立的‘九种体质学说’,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范。”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说。
“‘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中的调体防病、调体防变理论,充分体现了以健康为中心代替以医疗为中心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相信王琦院士将在中西并重防治疾病上作出重大的贡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表示。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指示批示精神,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启动实施‘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以中医体质学国家重点学科为抓手,通过开展基础与临床结合、医工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来构建人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调控体系,建立慢病防控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模式。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高地,北京中医药大学集全校之力成立王琦书院,旨在将其打造成为名家齐聚、中西融汇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百家争鸣、开放包容的高层次合作共享平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讲道。
……
9月10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实施‘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高峰论坛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成立大会”,以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举行。62位院士、14位国医大师汇聚线上线下,盛况空前。
了解了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防治
什么是九体医学?王琦书院院长、国医大师王琦院士表示,这首先需要明白两个概念:个体化和群体化。人既存在个体化差异,也具有群体趋同性。比如,每个个体都面临着遗传因素多样性及后天因素的复杂性,但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又可能具备相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环境适应能力和疾病倾向性。
“因此,在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模块化思维将人群分成了九大类,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这就是基于体质辨识的九体医学。”王琦介绍,作为被《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纳入的唯一中医成果,九种体质辨识法现已被载入了3份国务院、12份部委级文件,成为深化医改推广的内容,并在全国32个省份的治未病中心应用。
为什么要研究体质辨识?王琦介绍,在了解了不同体质的特征后,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防治,因为相同体质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发病特征。
“比如,我们的研究发现:九种体质,一种平和,八种偏颇。其中,平和体质的人精力充沛,健康乐观;阳虚体质的人会手脚发凉,身体怕冷;阴虚体质会手心发热,阴虚火旺;气虚体质则气短少力,容易疲乏;痰湿体质的人身体肥胖,大腹便便;湿热体质会面色油腻,长痘长疮;血瘀体质常面色晦暗,脸上长斑;气郁体质多愁善感,郁郁不乐;特禀体质容易过敏,爱打喷嚏、流眼泪、长过敏性皮疹等。”王琦解释。
“针对基于体质辨识的疾病防治,我们又提出了‘土壤’理论。”王琦认为,体质是疾病的载体,只有改善偏颇的体质土壤,才能实现少发病、轻发病或不发病,可谓是斩“病”除“根”。
“比如,过敏体质的人常出现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湿疹、异味性皮炎等一类疾病,这其实是过敏体质这一‘土壤’惹的祸。中医学强调看病要看‘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针对过敏体质的病人,我们提倡通过调整患者的LGE水平,改善树突状细胞稳态,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致敏状态(体质类型),这也就是治疗过敏的人而不是治疗过敏原的问题。”王琦介绍,根据体质辨识学说和“土壤”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就可以实现从异病同治到异病同防的跨越。
体质辨识学说是治未病的重要抓手
防病,在中医属于“治未病”范畴。其中,预防又分为三个层级:一级预防是“未病先防”;二级预防是防“欲病”,也即在出现疾病征兆如糖尿病的糖前病变时期就进行干预;三级预防是“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通过治疗、调体防止“已病”继续加重。
“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重要抓手。目前,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于今年3月提出。”王琦告诉记者,“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旨在举全国之力,多学科并进,深化中医体质治未病和防控慢病的方法及科学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中医药方案。这一计划,也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出席了论坛。他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及应用。王琦院士提出“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并积极推动探索适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示范,为推动构建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和服务方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看来,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将会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王琦院士的体质学说与实践将进一步丰富中医药学现代内涵,强化中医药事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
何维发表视频讲话介绍,《黄帝内经》关于“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上工治未病”思想,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之源。历经2500多年的发展,祖国医学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和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实践方法。王琦院士守中医“治未病”之正,创体质学说之新,发现国人九种中医辨识体质,阐明其遗传学、生理学、疾病易感性特征,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推动建立中医“治未病”的慢病防控模式,获得了初步相关实践成果。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确立了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部署实施了健康中国战略。持续、全面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应把握好以下着力点: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持续聚焦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发展策略。可以说,王琦院士的学术成就进一步强化了中医药事业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与健康中国目标高度契合;与破解慢病防控难题、加快向健康保障方式转变、坚持预防为主的有关工作要求高度一致,并开辟了中西医并重抓预防的新领域。”何维强调。
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中医药事业要实现传承创新发展,要发挥并巩固其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这也是王琦书院成立的初衷。
作为首任院长,王琦表示,书院将以“发经典之奥义、融现代之新知、汇百家之言论、畅自由之思想”为办学宗旨,以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为办学目标,采用课堂教学、体验临床、自由探讨三种教学模式,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据介绍,包括张伯礼、韩济生、楼宇烈等在内的76位德高望重的名师,入选王琦书院首批特聘教授。作为特聘教授之一,国医大师路志正高度肯定了书院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师资阵容,期待书院能培养出“博学多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厚德济生、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卓越人才,使中医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希望王琦书院育才之路行稳致远,希望从王琦书院走出来的中医药治未病人才,能展现新时代新一代中医人的新风采。”何维这样寄望王琦书院。在他看来,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来说,医德医风有时甚至比专业技能还重要。“今天,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正式成立,希望书院既要成为中医药学师承教育的典范,更要成为培育医德医风的标杆。”
何维还表示,新时代的医德医风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我国古代中医世代传承的大医精诚、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传统风尚。这是中医人精神之魂,望能守正持住。二是来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医学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天职之责,现已成为医学生誓言的一部分。三是我国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救死扶伤、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这种精神鼓舞了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四是新时代抗疫斗争中铸就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这是包括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内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所表现出来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力量的传承与弘扬,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同疾病斗争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英勇壮举,推进了人类健康福祉提升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何维希望,借助“九体医学健康中国计划”的实施与王琦书院的成立契机,不同领域的医务工作者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