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中国银行业协会于日前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份已连续第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美联储、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均保持宽松,而我国货币政策则“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利率、汇率均在全球市场保持较强的稳定性,人民币“全球避险资产”的功能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境外主体和资金选择进入我国金融市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进程不断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沪深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黄金国际版等人民币投资渠道也陆续放开。全球三大主要债券指数(彭博、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均已将中国债券纳入指数,《报告》认为,这是对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肯定,也是中国金融业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体现。目前,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心态已经从观望和试水阶段转向制定系统性的长期投资计划阶段。
有成绩,也有挑战。
去年以来,全球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陷入严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明显,疫情影响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多方挑战。
《报告》显示,一方面,疫情危机中各国央行释放大量流动性,美国更是再次开启量化宽松。全球性货币凭借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巩固了全球流动性供给的地位。中美经贸摩擦未来可能不仅局限在贸易、投资、科技、人才等领域,地缘冲突也可能加剧,这些都将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一定压力。同时,我国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点开设和经营时间都要少于美资、欧资银行,这也使得人民币在当地金融系统的推广使用力度仍显不够。相比当地货币或美元,以人民币计价的理财和投资产品偏少,境外企业和个人客户可选择的空间有限,这些因素也将影响其增持人民币的意愿。
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在当前经济总量如此庞大的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在下一个十年如何向更高水平迈进,也是摆在各市场主体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立足当前,《报告》提出,随着境内企业“走出去”稳固推进,跨境人民币贷款“借、用、还”的闭环流转生态已经逐渐形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不断开展,贷款融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发展,石油等大宗商品人民币直接计价结算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为更好地服务“走出去”企业,《报告》建议下一步银行业应重点关注中资企业人民币融资需求,扩大人民币使用比重;对大型跨国中资企业提供境内外联动的全流程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和共建国家的项目业主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对还款来源为外币收入的贷款业务制定远期结汇方案;对优质诚信企业提供便利化试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