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意周刊

天津市政协对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成果转化利用进行深入调研——

着力破解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障碍

本报记者 张原 李宁馨

最近,天津市政协科教委组织委员针对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成果转化利用进行了深入调研。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专利作为科技水平高低的衡量尺度之一,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以专利为突破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标志。调研了解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近些年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与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专利质量不高、运用能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仍是制约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重要障碍。

存在问题:

认识不足 制度尚需完善

“我们发现,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保护能力不足问题。不仅对保护自身知识产权认识不足,更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从管理角度来讲,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知识产权形成有效管理的机制;从科研人员角度来讲,仍然存在创新成果论文先行,未能形成对科研成果的有效保护。”参与调研的天津市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欧来良提出,从法律层面来讲,对知识产权法律价值运用能力不足,知识产权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从人才角度来讲,懂技术、懂知识产权、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知识产权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在欧来良看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大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尚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相关配套政策机制尚不完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链尚未形成。

在专利成果转化方面,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忠认为,主要问题是专利创新性不足、“复合型”专利管理人才紧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不够及政策支持及指导力度不强。在他看来,部分专利申请原动力只是职称晋升、申请项目、项目结题,造成高校专利转化率低下、寿命短。同时,既能对专利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探寻潜在用户,又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入交流、进行“技术公关”的“复合型”专利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刘忠在调研中发现,在校企合作科技研发的过程中,或企业提供的需求过高或者不明,或高校对企业的需求理解不够,各自的优势发挥不足,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他说,“尽管政府主管部门早已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完整、权威的校企合作制度,指导力度也相对不大。现阶段,企业反映,投资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对策建议:

完善制度 加强宣传培训

“我认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十分重要。”欧来良建议,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多途径、多方式地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科研院所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重视起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业能力建设。如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法规,推动在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培养懂技术、懂法律、懂管理的专业化团队;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定期举行培训会、研讨会、产学研对接会等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门专业课、必修课列入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课程加以普及。

“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新型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决策权。”欧来良还建议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动态数据库,提供专业的咨询平台。

如何改革高校专利考核机制?刘忠建议,高校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专利理念,改革高校考核、评价及奖励制度,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专利培育和创新,形成系列专利包或专利池,提升专利质量和核心技术专利的数量。政府作为高校专利转化政策制定者,应将专利申请资助政策逐步扩展到专利转化资助政策,提高高校专利转化率。

“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分配和保护制度,使合作双方利益得到保障,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谈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刘忠提出,要建立校企技术共享机制。在专利转化过程中,拥有转化和市场化能力的企业和拥有专利技术的高校都是主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校企一体化育人体制,这是深度融合的真正体现:企业提出问题,高校与企业共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实现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研发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生的高水平专利才能为企业所接受和转化。

2021-07-26 张原 李宁馨 天津市政协对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成果转化利用进行深入调研——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994.html 1 着力破解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障碍 9,99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