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经典呈现 精品风采

《革命家庭》舞台照

郦国义

评剧《革命家庭》改编的是一部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红色经典读物:陶承的这部革命回忆录《我的一家》,上世纪50年代末出版,徐特立、谢觉哉等革命老人为之作序,出版没几个月就发行了600多万册。而且,至今还在不断重版再印。

这部回忆录的改编早就有了成功的范例。196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了影片《革命家庭》。编剧夏衍、水华荣获了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编剧奖。于蓝因扮演女主角母亲,荣获了一个国际电影节的女演员奖。

其实,天津评剧院下决心改编《我的一家》,并把它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目,其面对的就不只是对一部红色经典读物的演绎和对一部电影力作的借鉴,而是参与了当下戏曲创作中一个很现实的课题:现代剧目创作,尤其是红色题材作品创作,如何革除主题先行、概念大于形象、同质化等时有出现的一些弊端,打造更多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满足他们日益提升的审美文化需求。

令人欣喜的是,评剧《革命家庭》的精彩呈现,让观众领略了艺术高峰的审美愉悦。这是主创团队编、导、演各尽其能、各显其长,又齐心协力,共呈其美的结晶!

评剧《革命家庭》沿用了影片的原名,它和影片一样忠实于原著的主题,讴歌了一个革命家庭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和革命情怀:一个乡村的平凡女子在丈夫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丈夫倒下了,妻子更坚强起来;父亲倒下了,年轻的儿女前赴后继;一个孩子牺牲了,母亲忍着悲痛带着她的儿女们继续前行……他们坚信胜利的一天终会到来!

围绕着这一家五口的革命踪迹和英雄风采,该剧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的历史场景,展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的时代风云,以及人民终于赢得解放、百万上海市民上街欢庆的壮丽历史景象,这使得评剧《革命家庭》带有史诗的色彩。

评剧《革命家庭》最大的亮点是为当今的戏曲舞台奉献了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英雄人物——革命母亲方承。这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是一个从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故事。刚出场时,她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女子,奉父母之命嫁人,愿守封建妇道相夫教子,做一辈子贤妻良母。普通寻常,无一点“英雄本色”。剧作家尊重回忆录提供的史实,又运用文学典型化的笔触,由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个个真实典型的细节,营造了她所处的那个原生环境,追随她的心路历程,展现她的情感波澜,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她在丈夫江梅清的影响下,如何接受革命理想,如何在时代风浪中逐步成长为一个革命者的人生历程!有血有肉,性格丰满,没有公式化、概念化的俗套,颇见编剧的文学功力和审美情趣!

张曼君执导的众多现代戏曲剧目,受到了业界的关注和观众的欢迎。而近年来,她对红色题材创作倾心倾力,《革命家庭》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她执导的剧目享有“一戏一品”“一剧一格”之赞誉。这“一品一格”,首先表现在她对剧目的主题内涵和精神品格的精准开掘上。《革命家庭》的核心概念就是:信念,这是一部讲述革命信仰的戏!这个革命家庭的成员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就是坚信:“我们一定会胜利的!”在剧中,这个革命家庭的成员在六个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斗争场合、不同的风云变幻时刻,都坚定地重申着这同一个信念,导演如此浓墨重彩,其初衷和用心可见一斑。

剧目的思想和理念不是标签或符号,内容的呈现依靠的是艺术表现的形式和技巧。该剧的叙事,导演没有循规蹈矩恪守“三一律”,也没有简单地按时间线索,平铺直叙地讲一个从头到尾的故事。这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已很难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了。《革命家庭》以女主人公的回忆倒叙为主线,时空交错、灵活转换,散点透视、多景并置,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多元,整个舞台呈现的审美含量极为丰富。

一切从讲好故事出发,始终以塑造人物为本,不“炫新”,不“炫技”。张曼君对全剧结构的巧思,集中在那张贯穿全剧的“全家福”照片上。镶嵌着这张“全家福”照片的金色相框,是整个舞台最重要的道具,是全剧叙事和情感的焦点。这个相框迎来家庭添丁的喜悦;这个相框目送亲人出征的寄托;这个相框伴随亲人扼腕悲歌、寄托对牺牲者的哀思……

而胜利到来之日,这革命的一家人又冲破阴阳时空之隔,欢聚一堂喜庆解放,为相框再添一张更“全”的“全家福”!这相框就像一个巨大的取景器,追随着大视屏画面的切换和布景道具的变动,以及灯光声效的变化运用,让革命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时代风云的映照下,形神交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时空的交换穿梭如此机敏灵活,人物的来去隐现如此灵动自由,舞台场景的更迭又如此流畅多变,整个演出的节奏如行云流水,给观众以波澜跌宕的审美享受。张曼君导演对舞台的驾控和调度能力,真令人惊叹!

曾昭娟不愧为当代评剧界的领军人物。她将方承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她丰富的情感状态,按不同的戏剧规定情景,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展现了一个戏曲表演艺术家非凡的功力和风采。

曾昭娟表演技巧娴熟,又有天赋的“金嗓子”,但她不炫耀演技,也不炫耀嗓子。这节制,显示了一个艺术家越来越成熟的追求。不论是演,还是唱,曾昭娟都注重去感悟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呈现其性情气象,以塑造其人物性格,达到了“以精神贯穿其中,务求酷肖”,力求“代人立心”的境界。

戏剧艺术家不屑以煽情博取观众的眼泪或喝彩。戏剧贵在蕴含和传递更丰富更长久的感情,给人更深刻的感染和触动。在欢庆上海解放的日子里,舞台上的方承面对那张全家福的照片,有喜悦的流露,更有庄重的沉思。她的眼神凝聚,似乎一动也不动,看得那么深远!这时,你会觉得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正在回顾展望感悟历史。她传递的已不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是在讲述历史、讲述一个关于理想、关于信仰、关于生命价值的故事……这时,剧场除了曾昭娟的演唱,一度静若无声,散场时又突然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观众领悟了的反应!这就是我们期盼的戏剧的魅力!

(作者系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监事长)

2021-07-19 郦国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656.html 1 经典呈现 精品风采 9,6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