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优秀思想文化的跃升与影像表达

《1921》海报

侯光明

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层出不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不仅成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对电影市场发挥巨大引领作用。《1921》也以具有审美追求的影像表达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伟大业绩的初心,表现出革命先驱胸怀信仰、心怀家国、勇担重任的思想精神,其背后正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跃升,并将为当下社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从审美角度看,首先,《1921》以青春化、生活化、景观化的画面和形象,直观给观众带来“悦耳悦目”的视听享受与艺术体验。无论是对革命先驱形象的青春化展现,还是对鲜活个体的日常生活呈现,抑或是对上海都市景观的生动再现,影片都以细腻入微、充满质感的镜头语言,使观众直接感受到浓郁青春气息、人间烟火味和都市景观,从视听形式到内容直观予以观众美的享受。

其次,在视听美的基础上,《1921》通过写实与写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众多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着力表现出革命先驱作为个体的情感与思想状态、个性与行为逻辑,使观众感受到审美享受与情感升华。如李达在与共产国际代表见面受挫后回家,其妻子王会悟温情安慰在旁,李达回忆自己当初要烧毁日货,却发现连烧毁用的火柴都是日本制造,在短暂的伤感与忧虑后,夫妻二人动情唱起《国际歌》相互激励。这一情节将宏大历史进程与革命理想信念转化为个人化叙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得观众细腻了解到早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追求,以及他们在风雨飘摇时代通过不懈抗争救国救民的激荡历程。

再次,革命先驱的思想精神是超越时代而存在的,可以和当下青年观众产生共振和共情。《1921》的影像表达,将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精神予以观众“悦神悦志”的精神震动与心智启迪。如毛泽东到上海后恰逢法国国庆日,他在法租界与高唱《马赛曲》的法国人同行,却被挡在复兴公园门外,愤懑之下毛泽东在上海滩奔跑起来,他的旧日思绪也逐渐浮现脑海,这一组镜头将古老中国的苦难与热血青年的朝气结合起来,让当下青年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更进一步感知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精神并为之所动,激荡起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事实上,《1921》以具有审美追求的影像表达出的思想精神,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影片中呈现的革命先辈们接受、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初期探索过程,更是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跃迁升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具有超越性和象征性的文化存在,是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且历久弥坚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早期共产党人突破各股复杂势力阻挠、终创中国共产党的激荡历程,传承和发展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而救国救民的道路,没有现成模式可循,没有既有经验可套,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中国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大胆接受并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1921》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始过程,如李达在与共产国际代表初次会面时就谈到,“中国共产党不是共产国际的分部”,正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革命先辈们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跃迁升华,逐渐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创作。《1921》正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电影界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出的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佳作。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1-07-19 侯光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655.html 1 优秀思想文化的跃升与影像表达 9,655 /enpproperty-->